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美学论文 >

智与美的协奏

发布时间:2017-08-05 03:21

  本文关键词:智与美的协奏


  更多相关文章: 审美意境 二元论 大乘佛学 般若


【摘要】: 本文共分三部分。 在第一部分,本文认为,佛学是审美意境范畴产生的词源学基 础。在我国原有的文献中,“意”与“境”是独立的两个词,二者尚 未进入某一所指的张力关系之中。佛学讲“六根”“六境”,“意境” 实则为“六境”之一,其活动的对象是“法”,“意境”就是“法境”, 是经由理性的思维作用而得到的关于世界的抽象知识。王昌龄的“物 境、情境、意境”说直接来源于佛学的“六境”说。 认知和形而上学方法都不适合于意境理论研究,因为意境本身 是一种对生命存在的审美阐释。非分别说即是一种阐释的方法。意 境以非分别说的方式,真实、丰满地将一种生命的实存、实感呈现 出来。而这种实存实感又必然因人、因时、因景、因事而相异,所 以意境是具体的,也是无限的。 在第二部分,本文认为,玄学是心物二元论哲学,其深层矛盾 是本体与现象、认识与对象的心物二元对立。“言意”之辩是依靠知 性来追寻抽象概念的普遍意义,这又反映出了玄学作为知性形而上 学的本质。玄学以知性为基础的形而上学最终导致了本体论和宇宙 论的杂糅,因而不能完成对认识与对象、心与物的二元对立进行整 合的任务。 受玄学“心、物”二元论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范畴 明显带有对象性思维的特点。“意象”“形神”“气韵”“心物”“虚 实”等一系列范畴仅仅解决了审美以及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问题, “作品因何而美”这一问题的回答却被引向本体性的“道”、“气”、 “有”、“无”。玄学使美学局限于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之中,从而远离 了审美实践自身。 在第三部分,本文认为,大乘佛学是审美意境范畴产生的内在 逻辑基础。首先,大乘佛学是对玄学二元论的超越,其表现主要有 以下三点:一,以“中观缘起论”破除知性的绝对性,以观空、观 假、观中三种不同观照世界的方式来彻底打破对象性思维的禁锢; 二,以“八识”为基点建构起以心为本体的认识论,解决了二元论 仙」-研大生论上:智卜艾的协奏 哲学中主客二分的根本对立:三,扬弃了心之本体论,以般若的非 分别说破除一切形而上学。 我国古典美学从大乘佛学借鉴的也正是般若智慧的这种“破”, 美学必须经由“无所建立”的逻辑阶段,以此来破除理性认知和形 而上学造成的认识论、道德论和本体论的异化、封限,从而彻底摆 脱外在的所有压迫,,使美学反归审美实践自隽。这一逻辑必然性的 具体表现就是审美意境范畴的产生,意境从深层反映的正是智慧与 审美之间的必然性关系。 大乘佛学的方法论对意境的历史理论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影晌。 皎然的“诗家之中谨说”和严羽的“妙悟说”都自觉地借用了大乘 佛学的“中观”方您论,而提倡达到对诗歌的本质直观。王夫之诗 学“现量说”借鉴了大乘佛学认识论的“唯识三量说”,从思维方式 方面完善了审美意境理论,表明了关学“意境”和佛学“意境”之 间的统一关系。
【关键词】:审美意境 二元论 大乘佛学 般若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B83-0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7
  • 引言7-9
  • 一、 “意境”辨析9-14
  • (一) “意境”范畴的词源学根基9-11
  • (二) “意境”范畴的审美阐释11-14
  • 二、 玄学对于审美范畴发展的有限性14-19
  • (一) 玄学的二元论特征15-17
  • (二) 玄学对审美范畴的影响和制约17-19
  • 三、 大乘佛学作为审美意境范畴产生的内在逻辑基础19-33
  • (一) 大乘佛学对于玄学二无论的超越20-25
  • (二) 般若智慧与审美意境25-27
  • (三) 大乘佛学的方法论与意境的历史理论形态27-33
  • 1、 中观缘起论与皎然的“中道说”和严羽的“妙悟说”27-30
  • 2、 唯识三量与王夫之的“即景会心——现量说”30-33
  • 注释33
  • 主要参考书目33-34
  • 后记34-3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光福;赵瑜;;聊斋诗意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1期

2 刘艳玲;;娇娜:栖居在精神家园里的一只美狐[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3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5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6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钱广华;;走出黑格尔体系的迷宫——一个另类的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陈建农;;六朝诗学中的人生体验与人格理想[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黄鸿仪;;论中国画的“内美”[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8 李锐文;;论书画同源的审美意义[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9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陈晓春;;沫若《女神》与毛泽东诗词——中国现代诗歌主体精神建构的一种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厚平;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唐s

本文编号:6229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eixuelunwen/6229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6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