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思想评论论文 >

贝娄孤独者形象:叙事和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6-10-07 10:12

  本文关键词:贝娄孤独者形象:叙事和话语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黑龙江大学》 2004年

贝娄孤独者形象:叙事和话语分析

田野  

【摘要】:在美国评论界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海明威、福克纳、贝娄构成了20世纪美国文学最显著的三座丰碑。这种评论是恰当的,因为就他们创作自身的价值成就以及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影响而言,海明威、福克纳、贝娄都无愧于20世纪美国三大小说家的称誉。在这种评价形成和被人们接受的时候,海明威、福克纳已经作古,只有贝娄还在世,所以又有人将贝娄视为当代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贝娄在1976年由于“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晃来晃去的人》(Dangling Man,1944)和《赫索格》(Herzog,1964)分别代表了索尔·贝娄的两个创作阶段。两部小说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非同凡响的叙事模式。前者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日记体小说,主人公、第一人称叙述者约瑟夫通过日记的形式展现其内心的痛苦。贝娄在小说中成功地通过“展示”的叙事方式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后者堪称贝娄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贝娄在这部小说中运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个叙述者,有限全知视角、人物有限视角、全知视角三种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不安。而且,贝娄创造性地引用了书信的形式摆脱了书信体单一的叙事模式。 在《晃来晃去的人》和《赫索格》中的人物话语模式也恰到好处。前者的人物与自身替身的对话以及后者中的自由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使小说大放光彩,使《赫索格》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除了作品中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的丑陋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等从各个层次体现的作品内容,在创作艺术上,,贝娄为美国叙事艺术的发展的贡献也足以使他在众多技巧大师中名列前茅。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71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英文摘要3-14
  • 前言14-16
  • 第1章 关于索尔.贝娄16-22
  • 1.1 二战后犹太作家的崛起16-18
  • 1.2 索尔.贝娄的生平与创作18-22
  • 第2章 《晃来晃去的人》中的叙事话语22-28
  • 2.1 《晃来晃去的人》简介22-23
  • 2.2 《晃来晃去的人》中孤单的叙述者与日记体23-24
  • 2.3 关于“显示”与“讲述”24-28
  • 第3章 《赫索格》中的叙事话语28-44
  • 3.1 关于《赫索格》28-29
  • 3.2 源远流长的书信体小说29-33
  • 3.3 《赫索格》对书信体的创新与升华33-44
  • 第4章 贝娄作品中的人物话语44-61
  • 4.1 小说人物话语分类44-45
  • 4.2 直接引语与《晃来晃去的人》45-51
  • 4.3 《赫索格》中的自由直接引语与自由间接引语51-56
  • 4.4 人物话语的转变56-61
  • 结论61-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70
  • 独创性声明70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群;从塞林格、贝娄等作家的小说看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演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李敏红;试论书信语体的语言特征[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吕红兰;;解读书信体小说《紫色》的双重性叙事艺术[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2 刘晓梅;;陶行知书信的语言风格[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车凤成;为被承认而斗争—贝娄作品主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万宇;中国现代学人论学书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籍晓红;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D];浙江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傅勇;赫索格与神话精神[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2 刘容;;《赫索格》:自我故事的叙述——论贝娄心理小说的写作特色[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汪汉利;人文焦灼与民族记忆——《赫索格》中的人文关怀与犹太民族境遇的关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政;《赫索格》艺术表现手法刍议[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2 张弘;漓江版《赫索格》中译本的一处误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3 王云弟;叙述中的自我——对《赫索格》自我乌托邦的沉思[J];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01期

    4 蒲隆;试论索尔·贝娄最早的两部小说[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5 刘玲,龙佳红;多声部的四重奏——试论《赫索格》的主题[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6 王祖友;异化时代的家园信心——《赫索格》与索尔·贝娄的小说品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S1期

    7 吴晶;;贝娄小说《晃来晃去的人》的犹太性解读[J];名作欣赏;2007年02期

    8 刘文松;《赫索格》与索尔·贝娄其他小说的比较研究[J];福建外语;1998年03期

    9 麻书琴;思想的延伸——试析《赫索格》中的四位女性[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漆良蜜;;两性权力的角逐——《赫索格》中的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璇;;体育新闻报道叙述模式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省翻译协会名誉会长 宋兆霖;[N];社会科学报;2005年

    2 宋兆霖 学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雷天;[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荣欣;[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5 乔纳森;[N];东方早报;2011年

    6 ;[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葛闰;[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夏榆;[N];南方周末;2005年

    9 邱华栋;[N];中国文化报;2003年

    10 刘翔;[N];南方周末;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2 张甜;索尔·贝娄城市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葛纪红;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话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张军;索尔·贝娄成长小说中引路人的影响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野;贝娄孤独者形象:叙事和话语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4年

    2 魏玉梅;索尔·贝娄对现代人生存困境之理解与阐释——解读《晃来晃去的人》和《赫索格》[D];内蒙古大学;2004年

    3 陆海霞;《赫索格》中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特色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汤莹华;叙事造就经典[D];郑州大学;2012年

    5 惠芳;《赫索格》的叙事艺术[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6 麻书琴;对《赫索格》主人公心理模式的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苏天兰;从《赫索格》对女性人物的刻画看贝娄的女性观[D];重庆大学;2011年

    8 林崴;迷惘与追寻—索尔·贝娄小说《赫索格》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静;论《赫索格》的叙事艺术[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陈聪;《赫索格》:心灵的奥德赛—从现代主义角度解读小说《赫索格》的主题与写作技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贝娄孤独者形象:叙事和话语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2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ixiangpinglunlunwen/132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a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