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8 23:35
   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和人民带来了一场浩劫,对于文学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同时,这场战争又给中国文学带来了一个新的并且重要的创作领域“抗战文学”。正面战场抗战文学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应该成为文学界研究对象,对其研究,能够完善抗战文学研究体系,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具体文本,对战时、新时期两个阶段的正面战场抗战文学做了对比观照。 本文首先将文中涉及到的最主要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如正面战场及正面战场文学,并且对所研究的正面战场文学的范围给予了界定,即表现正面战场抗战或是国民党军抗战的一系列作品。 第1—3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1章对战时,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抗战文学进行概述,因为这一时期对正面战场表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七月派的部分小说,所以通过分析七月派的一些作品,探究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国民党军坚定抗战与自身弱点的矛盾共存,及对积极抗战和负面问题共同审视等特点。第2章主要是对战后即新时期正面战场文学的状况做了整体研究。首先对战后四十年间该类作品的空白进行了原因分析,指出在内战期间、建国初期、文革期间该类题材小说受社会、政治等原因的影响而处于创作空白期;其次,对比战时小说,从文学体式的突破和内容蕴涵上的丰富两个方面对新时期作品进行研究,分析了新时期出现的具有史诗性特点的正面战场抗战作品和许多中短篇小说中更富深意之处,如对人性的思索、对历史的感悟。同时对新时期此类文学中较为独特的作品,即表现战场之外国民党军人生遭遇、情感需求的作品进行了论述。最后,对战时、新时期这些作品共有的悲剧性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了它们共有之处,如生活的毁灭、身体的创伤、心灵的悲怆,以及无谓牺牲等方面。 结语部分分析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即对战时作品研究的单薄和对新时期作品选择的局限等等,同时指出,在思想不断进步的现代社会,正面战场抗战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概念界定
    ·研究范围
    ·研究现状及意义
第1章 战时正面战场抗战文学
    1.1 "七月派"小说为主的正面战场抗战小说
        1.1.1 人性弱点和抗战决心的矛盾交织
        1.1.2 积极抗战和负面问题的公平审视
    1.2 对战后正面战场抗战小说的启发
第2章 新时期正面战场抗战文学
    2.1 战后三十年正面战场抗战小说的空白
    2.2 新时期正面战场抗战小说创作概述
        2.2.1 体式上的突破:史诗性巨著崭露头角
        2.2.2 内蕴上的丰富:中短篇小说独具匠心
    2.3 战场之外的国民党军
        2.3.1 两性情感的需要
        2.3.2 人性的深层思索
第3章 正面战场抗战文学共有的悲剧性特征
    3.1 残酷战争下的满目疮痍
        3.1.1 正常生活的毁灭
        3.1.2 个人身体的创伤及死亡
        3.1.3 面对死亡的心灵悲怆
    3.2 个人命运的无力抗争
        3.2.1 错误决策下无谓的牺牲
        3.2.2 有心抗日无力报国的悲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弓;;抗战文学中的武汉会战[J];抗战文化研究;2009年00期

2 秦弓;;抗战文学与昆仑关战役[J];抗战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3 周毅;靳明全;;“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03期

4 周毅;;“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J];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5 苏光文;论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6 魏韶华;青岛市现代文学学会举行抗战文学研究反思展望研讨会[J];东方论坛;1995年03期

7 傅晓燕;;女性视野中的抗战文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3期

8 采薇;;“抗战文学与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J];中州学刊;2009年01期

9 高文波;抗战文学简论──纪念抗日战争爆发六十周年[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3期

10 陈开呜;抗战文学的知识女性与茅盾的《腐蚀》评论[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房福贤;;姚雪垠对抗战文学的贡献[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汪树东;;对抗战文学三种叙述模式的分析与反思——纪念抗日战争结束60周年[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3 陈崇钫;;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几个问题[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4 彭敦文;;试论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军事战略[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5 于耀洲;;对抗日战争战略反攻前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评价[A];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刘庭华;;论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中卷)[C];2005年

7 唐华元;;关于湖南四大会战[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8 徐蓬;;鄂豫边区敌后战场对正面战场的策应[A];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文集[C];2006年

9 叶福林;;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演变及对比[A];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10 肖银成;邢庆洲;;气壮华夏 国魂永存——国民党抗国日殉将士评介[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中良;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张中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回到正面战场文学的历史时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任明勇;重庆重视“抗战文学与文献”研究[N];西部时报;2008年

4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 徐焰 少将军衔;徐焰:驳网上美化国民党抗日[N];中国国防报;2010年

5 钱志富;抗战文学缺乏经典吗?[N];文艺报;2005年

6 刘庭华;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N];学习时报;2005年

7 军事科学院 刘庭华;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N];中国国防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江湖;以笔为枪 救亡图存[N];文艺报;2005年

9 王学海;纪念:无法拒绝的激励[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记者 晓白;文学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寰鹏;左翼至抗战:文学英雄叙事的当代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彭玉斌;战火硝烟中的文学生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3 邵国义;论中国现当代小说中抗战历史图景的时代变迁[D];山东大学;2007年

4 范庆超;抗战时期东北作家研究(1931-1945)[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尹莹;小说中的重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胡明宇;预告、呈现、揭示[D];苏州大学;2012年

7 谢廷秋;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佟雪;沦陷初期(1931-1937)的东北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曾现江;胡系民族与藏彝走廊:以蒙古族为中心的历史学考察[D];四川大学;2005年

10 潘海军;变异与拓展——新时期以来抗战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琴;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李璐;“战斗里成长”——论“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人的成长问题[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马卫红;厚德载物:桂林抗战文学传承型特质的历史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晓伟;抗战文学的区域性差异与民族性整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舒子芩;老舍抗战文学中的英国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春艳;论抗战作品中的巴蜀纤夫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德亮;《中央日报·平明》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艳;抗战初期正面战场上三次战役之比较[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尚振锋;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战时军律述论[D];西北大学;2005年

10 李蕾;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32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2832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f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