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东方禅思的西方回响——禅宗美学与美国战后艺术家的艺术认知

发布时间:2021-06-24 01:15
  二战之后,禅宗美学渗透至美国艺术领域并产生非凡影响,这种影响在约翰·凯奇、艾德·莱因哈特、马克·托比三位艺术家的创作中尤为明显。约翰·凯奇在禅宗空观的影响之下形成了"空的诗意"的艺术认知,清空了传统的节奏结构,让音乐在"空"的状态下呈现,以无声音乐的形式诠释了对"空"的理解;艾德·莱因哈特受到禅宗空灵境界的启发,将艺术创作视为空灵的空间场域,努力寻求艺术创作与欣赏中类似于冥想的虚空体验;马克·托比则受到禅宗物我同化思想的启发,在创作中通过复杂流动的线条和多重空间感呈现创作主体的心性与情趣,使艺术作品成为创作主体"情感潜流"的表现。正是上述三位艺术家基于禅宗思想所形成的艺术认知对20世纪中叶之后的美国乃至整个西方艺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章来源】: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0,37(03)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东方禅思的西方回响——禅宗美学与美国战后艺术家的艺术认知


约翰·凯奇 《4′33″》 钢琴独奏曲谱

作品,凯奇,约翰,传统音乐


图1 约翰·凯奇 《4′33″》 钢琴独奏曲谱在“空的诗意”的艺术认知之下,凯奇做出了诸多艺术尝试,他将创作者的主体地位消弭于艺术创作中,艺术作品空却了创作者的意图与喜好而接近于生活本身。他曾说:“自从四十几岁的人生阶段中接触到了铃木大拙的禅宗哲学之后,我就觉得音乐是改变心灵的一种方式。当然,我首要关注的还是改变我自己的心灵……研习禅宗,减少了我内心的困惑。我不再把艺术视作艺术家对受众的交流,我更倾向于把艺术视作声音的活动,在这种活动当中,艺术家会找到一种途径,来让声音自己发出。”[1]11实际上,将约翰·凯奇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作品归入行为艺术的范畴并不为过,他试图在作品中抹平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此阶段的作品与传统音乐相去越来越远,传统音乐的基本构成元素乐音被驱逐出作品。不仅如此,凯奇打破了音乐欣赏的习惯方式,取消了作品与听众之间的审美距离,将音乐予以最大限度的泛化。他的另一部钢琴独奏作品《0分00秒》(1962)同样没有以作品客体的形式存在,作品本身完全不是乐音组合而成的集合,而是一个行为过程,通过表演者的一系列行为(诸如坐在椅子上打字、喝水等)构成了整部作品。约翰·凯奇甚至把生活场景原封不动地搬进艺术,在1969年的一部“作品”演出时,他动用了7架古钢琴、52条由电子计算机控制发声的磁带、6架电影放映机、电子计算机的音响程序数据和外语指令及彩色幻灯片等科学手段,演奏过程中听众可以在大厅里随意自由走动,以实现“艺术”与“生活”的同一。

莱因,哈特,丝网印刷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艾德·莱因哈特是战后前卫艺术家中深受禅宗影响的典型代表,他常被描述为僧侣,艺术评论家哈罗德·罗森伯格甚至称他为抽象表现主义的“黑和尚”。莱恩哈特对东方思想的兴趣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时期,他曾师从约翰·杜威和阿南达·库瓦拉斯瓦米,从两位老师那里了解到东方的宗教以及艺术,1950年代之后莱因哈特通过阅读铃木大拙、亚瑟·瓦莱等人的禅学著作对禅宗进行了深入了解,在禅宗美学的影响之下,莱茵哈特转变了对艺术的旧有认知,在《艺术就是艺术》这篇著名文章中,他为艺术定下了两个特点:一是“特别的艺术是在描绘空灵的空间”[5]92,二是艺术表现的是“虚无与虚空的知识”[5]93。他的艺术创作将艺术视为空灵的空间场域。图4 艾德·莱因哈特在进行“黑色绘画”创作


本文编号:3246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46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4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