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知青文学形态研究 ——以知青时期、知青后时期的小说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10 08:38
  知青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重要的一维,自诞生以来备受瞩目。作为承载着一代人梦想与失落的文学载体经历了波澜起伏,内涵日渐丰富。时至今日,关于知青文学的研究甚嚣尘上并趋于历史化。知青文学运动形态、理论形态及创作形态是知青文学形态的三大板块,是知青文学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政治的特殊原因,知青时期的主流知青文学是政治权威话语的代言,而非主流文学的创作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抵抗主流文学创作的千篇一律与粉饰太平,是知青后文学的先声。知青后时期,知青文学以连续、交叉的方式,反映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以及后来的社会现实:歇斯底里地宣泄和控诉在扭曲的年代中遭受到的累累伤痕;争论知识青年们上山下乡的十年青春是否无悔;灵魂彻底冷静之后开始思索并寻找民族文化的根。知青文本的创作随着时局的稳定日渐丰盈,逐渐接近文学的本质。知青时期,知青文学运动显示出跟随政治事件发展而动的形态特征,运动由政治权威阶层倡导,所要解构的是与主流意识形态规范下的绝对权威文艺思想相左的文艺观点;在文学理论形态上,知青文学具有完整的理论支撑,主要来自于政治权威阶层的讲话、座谈会纪要以及报刊文章等,体现... 

【文章来源】: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注释
第一章 知青时期的知青文学
    第一节 文学运动形态
    第二节 文学理论形态
    第三节 文学创作形态
    注释
第二章 1968-1978年知青小说个案分析
    第一节 《征途》
    第二节 《鼓角相闻》
    第三节 《波动》
    注释
第三章 知青后时期的知青文学
    第一节 文学运动形态
    第二节 文学理论形态
    第三节 文学创作形态
    注释
第四章 1978-1988年知青小说个案分析
    第一节 《生活的路》
    第二节 《今夜有暴风雪》
    第三节 《棋王》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思想意识的表达与形式创造的功能——重读赵振开中篇小说《波动》[J]. 徐洪军.  名作欣赏. 2013(02)
[2]“文革”后期知青小说的不同叙述——《征途》与《分界线》的比较研究[J]. 赵黎波.  文艺争鸣. 2012(02)
[3]论新时期知青小说的创作形态与文学史价值[J]. 贺仲明.  求是学刊. 2011(01)
[4]论知青小说的叙事模式[J]. 侯桂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5]苦难的青春岁月 执著的人生信念——再读竹林《生活的路》《女性——人》兼谈其小说的精神品格[J]. 孙旋.  语文学刊. 2010(05)
[6]《第二次握手》:沉寂中的反弹[J]. 李兆忠.  世界知识. 2009(11)
[7]《公开的情书》与70年代[J]. 刘青峰,黄平.  上海文化. 2009(03)
[8]《棋王》的叙事艺术[J]. 郭利利.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08)
[9]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的文学史意义[J]. 李建宗.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6(02)
[10]文革时期知青小说的话语逻辑——兼论文革前后知青文学的精神渊源[J]. 刘起林.  湖南社会科学. 2004(06)

博士论文
[1]中国新时期知青小说叙事研究[D]. 江红英.山东师范大学 2006
[2]中国知青作家论[D]. 刘起林.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近三十年国内知青史研究述评[D]. 王春娥.中共中央党校 2010
[2]论知青小说叙事模式的阶段演化及其特征[D]. 伍芙蓉.中南大学 2008
[3]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知青叙事[D]. 庄爱华.山东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275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75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c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