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学为世界人”的迷思——晚清民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

发布时间:2021-07-11 06:31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晚清民国留学生对异质文化的体验和传播,构成了西学东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异国和母国之间,在异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他们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其跨文化性契合于形象学的研究条件和目标。当这群留学生进入想象性的文学叙事,成为一种混合了情感和思想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时,便以形象化的方式置换了缺席的异国原型,显示了时人在审视和想象着异国“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其间所涉及到的回忆及其再现还往往具有寓言性质,表达了各种社会的、文化的、意识形态的范式,密切关联着身份认同、国族主义、权力等问题。浏览晚清民国的文学作品,在“被书写”和自我书写中,统一的留学生形象是不存在的,他们呈现出裂变多元的样态,要对之分门别类,企图从中浓缩出规律和共性,也是如此困难和牵强。他们的生成并未呈现出环环相扣的关系,要从中归纳出一条明晰的思想史主线分外艰难。这种形象多样性的特殊症结在于,留学在晚清民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留学生是彼时社会表情的一种表征。文化现象的庞杂性使得新兴的留学生群体难以被某种单一的形象所规约,犬牙交错的舆论在价值判断等方面影响了文学形象的塑造,而文学又参与到了众声喧哗的历史...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1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为世界人"
    二、"欲说还休"的留学生
    三、相关既有研究述评
    四、本文理路
第一章 "鱼龙混杂,贤愚不分"的留学生
    第一节 多元而裂变的留学生形象
        一、晚清:被书写的留学生
        二、民国:留学生角色的个性化
    第二节 犬牙交错的社会表情
        一、作为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的留学潮
        二、晚清民国留学生的差异性
        三、莫衷一是的议论
        四、大众传媒的介入
    第三节 蔚为大观的负面书写
        一、"留学生之怪现状"
        二、留学生的感伤与沉沦
        三、留学生的深度自我刻画:"零余人"
        四、媒体对留学生的负面评价
第二章 留学潮中的民族主义叙事
    第一节 民族寓言中的留学生
        一、晚清政治乌托邦中的留学生
        二、道德批判与进化论
    第二节 留日生:民族主义的引进
        一、甲午海战:从一个文明走向一个国家
        二、留日与厌日
    第三节 民族主义的张扬
        一、晚清留学生的排满话语
        二、留学生对归属感的呼唤
        三、学术与政治
第三章 留学生形象与"洋派"话语
    第一节 "洋派"文化的实践者
        一、"穿西装的文明人"
        二、精神资源的"洋派"
        三、"洋派"形象的文学动因
    第二节 "输西学入中国"
        一、再难关闭的世界之窗
        二、失意之人的书写
        三、异域文明:无法实现的零距离
        四、跨文化视野下的西方文明
    第三节 "洋派"话语的光环之下
        一、洋文凭:一种文化资本
        二、权力网络中的等级关系
第四章 留学生形象与"传统"
    第一节 传统元素在留学生叙事中的表现
        一、留学生的"旧"面貌
        二、形象制作者的传统意识
        三、传统元素的文学动因
        四、女性解放的反面:留学生的性别观
        五、女留学生形象的建构
    第二节 传统元素的地位
        一、思乡·乘船
        二、中西之间的矛盾体
    第三节 传统元素的变异
        一、作为传统标签的"辫子"
        二、传统的反向虚构:以"缠足"为例
        三、中体西用的可行性
余论
    一、留学生形象之为形象
    二、风格化的现实:留学的另一面
    三、文学与历史的话语竞争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清“睡狮”形象探源[J]. 石川祯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5)
[2]剪辫子的故事[J]. 杨绛.  当代. 2009(03)
[3]新发现鲁迅《文化偏至论》中有关施蒂纳的材源[J]. 张鑫,汪卫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8(05)
[4]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J]. 贺昌盛,黄云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2)
[5]以学派观看待杜威中国学生:中国杜威派学人思想及其影响[J]. 王颖.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6]身处中国话语的边缘:边缘文化意义的个人思考[J]. 李欧梵,季进,宋洋.  当代作家评论. 2008(01)
[7]《新青年》与新文学潮流的疏离[J]. 王烨.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8]异国情爱叙事模式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 李东芳.  浙江社会科学. 2007(05)
[9]钱钟书《围城》的文化反思[J]. 李志连.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10]近代以来日本的民族主义思潮[J]. 徐静波.  日本学论坛. 2007(01)



本文编号:3277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277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b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