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唐语林》士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0 02:54
  《唐语林》是记录唐代士人逸闻趣事并且成书于宋代的世说体著作,书中内容丰富,引用材料翔实,对于了解唐代历史、文学和文化等具有很大的价值。目前学界对于《世说新语》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并且成果显著,其续仿作品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掘和研究。但是《唐语林》由于材料的部分散佚,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界研究寥寥。士人是《唐语林》中的人物主体,他们的行为举止体现出的士风特征是了解唐代政治历史和文化社会风气的重要参考。通过对《唐语林》的士风研究以小见大,为学界对《唐语林》的多层次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唐语林》的研究,目前只有周勋初先生的《唐语林校证》能称得上是可供参考的重要著作。士人和士风的概念一直是没有定论的,根据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对二者的界定,并且结合《唐语林》文本本身体现出的特征,将《唐语林》中体现出的士风特征界定为政治之风、道德之风和个性之风三个方面。政治之风倾向于士人与国家政治相联系而产生的尽忠直谏、仕途担忧和寄托自然,道德之风倾向于士人与家庭社会之间产生的孝悌观念、礼法观念和生死观,而个性之风则主要是士人自身体现出来的言行举止和真挚性情。《唐语林》中体现出的独特的士风特征,其背后有...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关于《唐语林》的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唐语林》
        1.2.2 关于士风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构想及研究意义
    1.4 士人与士风相关概念阐释
2 《唐语林》中的士风表现特征
    2.1 政治之风
        2.1.1 以天下为己任的尽忠直谏
        2.1.2 仕途担忧与方术寄托
        2.1.3 向往自然与寄托怀抱
    2.2 道德之风
        2.2.1 熟睦内外的孝悌风
        2.2.2 儒家礼的施行与皇权法的融合
        2.2.3 生死不能置之度外
    2.3 个性之风
        2.3.1 外在形象的美与戏谑
        2.3.2 言行举止的理性与张扬
        2.3.3 矛盾个性里的真挚性情
3 《唐语林》士风特征背后的成因探析
    3.1 时代特征与社会政治
        3.1.1 士风的发轫期和引领风潮—初唐时期
        3.1.2 盛世局面的机遇期
        3.1.3 深沉务实的救世群体
        3.1.4 无处安放的治世情怀
    3.2 科举考试制度
        3.2.1 进士科与明经科
        3.2.2 岁举与制举
        3.2.3 科举制影响
    3.3 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3.3.1 儒学以天下为己任
        3.3.2 礼法精神
        3.3.3 广开言路与直言进谏
        3.3.4 儒释道合流
        3.3.5 儒学忠孝观念的教化作用
    3.4 《唐语林》选材与作者王谠
        3.4.1 《唐语林》选材
        3.4.2 王谠社会生活经历
        3.4.3 王谠与苏轼
4 《唐语林》与《世说新语》中反映的士风对比
    4.1 士人与自然
        4.1.1 亲近与欣赏
        4.1.2 自然士人的精神共鸣
        4.1.3 自然与人生
    4.2 士人与礼法
        4.2.1 反抗传统旧礼法
        4.2.2 反抗与矛盾并存
    4.3 士人与个性
        4.3.1 尽情享受
        4.3.2 保存自我
        4.3.3 行为乖僻与奇异
        4.3.4 忠孝观念的贯彻
5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特征[J]. 沈丽霞,郭伟华,赵红梅.  党史博采(理论). 2010(05)
[2]儒家思想现代诠释的哲学化路径及其意义[J]. 景海峰.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3]关于初唐文学思想的几个问题[J]. 张海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2)
[4]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J]. 杜晓勤.  文学评论. 1995(05)



本文编号:3352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352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a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