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 ——龙应台文化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30 03:01
  龙应台的成名作《野火集》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作品之一,出版二十年后仍持续影响中国大陆,如今龙应台的文章常常在两岸三地乃至世界华文报刊同时刊登。从《野火集》到2008年台湾大选在两岸三地乃至华文世界同时刊发的《台湾未来,一块三毛?——四大问就教于“总统”候选人》,二十几年过去了,龙应台始终坚守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知识分子本色,怀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以独立的批判精神介入公共场域写作,引发了一次次遒劲的思想风暴,屡屡创造出版神话与惊人的轰动效应。龙应台创作中的一系列文学事件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欧洲、中国两岸三地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已经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因此,本文以此为考察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本文主要利用哈贝马斯的“公共场域”理论与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等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这一视角切入对“龙应台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并分别从作家身位、文学实践、读者反应、文学生产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龙应台是一个持有自由主义思想认同的公共知识分子,其精神姿态主要承袭了中国知识分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传统,而其思想认同... 

【文章来源】: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18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目的
    二、对本课题领域的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范围
    四、理论分析依据、研究设想、研究方法概述
    五、预期的研究结果、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一章 作家身位:台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谱系中的龙应台
    第一节 台湾自由主义思想传统与知识分子谱系
        一、台湾自由主义思想渊源与传统
        二、当代台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谱系
    第二节 龙应台的文化身份与思想认同
        一、生平经历与文化身份考察
        二、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传统的承袭
        三、对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认同
第二章 文学实践:面对当下语境介入公共场域写作(上)
    第一节 野火时期:点燃反威权的熊熊野火
        一、"解严"前台湾的社会语境
        二、《野火集》的创作发表与题材聚焦
    第二节 欧洲时期:跨域书写与世纪末的历史反思 #54-
        一、20世纪末冷战结束前后的国际语境
        二、跨域书写与文化身份认同
        三、苏东剧变现场考察与世纪末历史反思
第三章 文学实践:面对当下语境介入公共场域写作(下)
    第一节 面对全球化和本土问题的双重焦虑
        一、21世纪初的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语境
        二、关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的思考
        三、批判台独与"文化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 呼吁香港脱离殖民寻求文化主体性
        一、香港特殊的社会历史形态
        二、呼吁香港"去殖"与寻求自我身份认同
第四章 读者反应:轰动效应与批评奇观
    第一节 "野火现象"的轰动效应与批评奇观
        一、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与出版盛况
        二、批评奇观:攻击谩骂与官方全力灭火
        三、主要原因:时代的风云际会
    第二节 "上海男人事件"与"新加坡风波"的读者反应
        一、性别政治与文化差异的误读
        二、个人价值与社会体制的冲突
    第三节 野火再燃:21世纪初的文化大讨论
        一、"野火再燃"的盛况概述
        二、回应与挑战者及其主要观点
        三、一个华文公共论坛的形成
第五章 文学生产:不可忽略的第四种权力——传媒功能
    第一节 媒介策划与传播策略
        一、大众传播的功能与社会影响
        二、传播制度的影响与媒介策划的作用
    第二节 新媒介的推波助澜
        一、新媒介形成的冲击波
        二、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龙应台文化现象的启示
        一、龙应台写作的符号化特征
        二、龙应台文化现象的启示
    第二节 文学的终结与研究的开始
        一、语境:后文学时代研究的结构转型
        二、问题与方法:拓展龙应台研究新视域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藏了欲望与恐怖的梦乡:二十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J]. 周宁.  华文文学. 2008(03)
[2]数字媒介文学转型及其学术理路[J]. 欧阳友权.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3]知识分子的灵魂交响曲——从龙应台现象解读龙应台的知识分子角色[J]. 唐冰炎.  华文文学. 2007(06)
[4]面对世纪末的焦虑——评龙应台的杂文创作[J]. 王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10)
[5]龙应台创作中的西方文化因子[J]. 仇小梅.  文教资料. 2007(18)
[6]“胡美丽”的心路历程——从《美丽的权利》和《孩子你慢慢来》看龙应台的女性观[J]. 唐冰炎.  时代文学(双月版). 2007(03)
[7]沙湾径二十五号[J]. 严飞.  书城. 2007(04)
[8]文学独特审美场域与文学人口——与文学终结论者对话[J]. 童庆炳.  文艺争鸣. 2005(03)
[9]文学研究:终结还是再生?——米勒文学研究“终结论”解读[J].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 2005(03)
[10]置身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知识分子研究——许纪霖教授访谈[J]. 许纪霖,谢宝耿.  学术月刊. 2003(08)

博士论文
[1]试论中国台湾自由主义谱系中的李敖[D]. 王刚.复旦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论龙应台的思想世界[D]. 唐冰炎.汕头大学 2007
[2]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影响下的龙应台创作[D]. 毛林.湘潭大学 2007
[3]身份认同与话语重构[D]. 钟希明.福建师范大学 2006
[4]全球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与使命感[D]. 许晔洁.南京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14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414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d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