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后知青文学”溯源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7 06:23
  论文对“后知青文学”起源进行细致的辨析和梳理,认为“后知青文学”并不像研究界认为的起源于1990年代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而是伴随着1980年代初国家上山下乡政策的调整,知青主体的重构,作家自我意识的自觉,文学作出的必然反应和调整。研究认为,从“知青文学”到“后知青文学”是集体记忆的“我们”的写作到个人记忆的“我”的写作的转变。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后知青文学”改变了“知青文学”“诉苦”和“炫痛”的单一写作模式,拓展着自身写作疆域,在“我是谁?”“农民是谁?”等问题上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知青文学”基本模式研究
    第一节 “知青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 “诉苦”
        二、 “炫痛”
    第二节 “知青文学”的宏大叙事
    第三节 知青集体记忆文学的建构和维护
第二章 “后知青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从“潮流化”到“非潮流化”
    第二节 从“集体叙事”到“私人叙事”
    第三节 “后知青文学”的知青和乡村——以韩东的《知青变形记》为中心
第三章 “后知青文学”溯源
    第一节 “后知青文学”:从 1980 年代中期开始
    第二节 《棋王》:寻“后知青文学”之根
    第三节 我是谁?——知青主体的再造
    第四节 谁是农民?——乡村的重建
结语
    一、 从“我们”的记忆到“我”的记忆
    二、 “为孩子们记住黑暗和灾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理想的建构与狂热的躁动 关于70年代的知青文学[J]. 周建江.  上海文化. 2010(06)
[2]知青小说如何“寻根”——《棋王》的经典化与寻根文学的剥离式批评[J]. 杨晓帆.  南方文坛. 2010(06)
[3]从文学社会学和数码化的角度重看知青作家群的崛起[J]. 梁丽芳.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4]“叠印着(古代与现代)两个中国”:1980年代“寻根”思潮重读[J]. 贺桂梅.  上海文学. 2010(03)
[5]知青一代的终结 从知青文学到知青后文学[J]. 郭小东.  上海文化. 2009(02)
[6]知青一代及知青文学的历史起源[J]. 郭小东.  上海文化. 2009(01)
[7]知青文学中的“局外人”意识[J]. 邹忠民.  文艺争鸣. 2008(12)
[8]知青文学的另类书写[J]. 郭小东.  文学自由谈. 2006(03)
[9]中国知青文学的另类书写[J]. 郭小东.  粤海风. 2005(05)
[10]1985年“小说革命”前后的时空——以“先锋”与“寻根”等文学话语的缠绕为线索[J]. 王尧.  当代作家评论. 2004(01)

博士论文
[1]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 艾娟.南开大学 2010
[2]知青记忆的不同书写[D]. 鲁弘.吉林大学 2009
[3]知青小说叙事的演变及其背后[D]. 刘可可.吉林大学 2006
[4]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叙事[D]. 吴志峰.华东师范大学 2006
[5]新时期知青小说研究[D]. 谢维强.华中师范大学 2005
[6]中国知青作家论[D]. 刘起林.复旦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反知青文学”论[D]. 王芳丽.山西大学 2007
[2]后知青文学论[D]. 朱小燕.扬州大学 2007
[3]“另类知青文学”论[D]. 侯利红.西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39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539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5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