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共振”中的异质呈现

发布时间:2022-02-24 07:11
  <正>2020年5月10日,"共振—第七届上海多伦青年美术大展"线上开幕活动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作品类型样式多元,从架上绘画到装置、影像,同时这些作品也并不拘泥于单一的社会话题的讨论,而是涉及个人身份与社会身份、都市生存体验、数字化生存体验、家庭伦理问题、艺术的疗愈、艺术史的当代语境诠释等多个当下社会热点问题。首先,在关于个人身份与社会身份的思考上,我们通常将脸作为人与人之间肉身差异的视觉符号识别系统,一旦它被抹除掉,自我身份如何确立?比如马东利的《以貌取人》的油画作品直接抹除掉人脸,只留下社会给予的身份。同时他的《娃娃机》将油画作品中的形象玩偶化,将社会身份的严肃问题转化为一种娱乐化的游戏方式。李俊成的影像作品《Monologue2》中同样出现了无脸人,呈现了工业生产中人被同一性标准所带来的异化。人脸识别在当下是一个敏感而尖锐的问题,它不仅 

【文章来源】:艺术当代. 2020,19(04)

【文章页数】:4 页


本文编号:3642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642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9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