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左传》文学论

发布时间:2022-10-20 11:18
  作为先秦时代的一部珍贵典籍,《左传》依傍《春秋》而生却没有囿于《春秋》藩篱,而是以自由舒展的姿态成为它自己,并凭借完整的叙事框架、生动的人物群像、鲜明的思想倾向、优美的言说技法博得了永久出入各类权威文学史的特权。我们在追溯《左传》文学渊源的路上还原了它成熟的文学思想,发掘了它饱满的文学体式,检讨了它特异的文学修辞,也领略了左氏以圆熟之笔为我们再现的春秋时期那些个性迥异、形态驳杂的男人和女人,目睹了春秋战场上旌旗飘摇刀光剑影背后层出不穷的机巧与权谋。 在《左传》叙写的春秋时代,延续了几百年的世家大族正在袅袅飘散的青铜乐歌中慢慢凋零,因文化教育广泛流布而新生的士族却在选贤任能的社会思想中渐渐兴起,使《左传》作者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以《周易》、《尚书》、《诗经》为代表的文化典籍正在滴沥和哺育着前行的人们,占卜、赋诗和巧言应对成为春秋时期深入到各个生活角落的重要的文学活动,见于庙堂之会、大夫之家,也见于衢间陌上。春秋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和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左传》的书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左传》的文学表现有了现实的依据。 《左传》的文字紧紧追随着春秋的脚步,试图以“立言”寻求... 

【文章页数】:27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左传》文学研究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注释
第二章 《左传》的文学溯源
    第一节 世族的衰落与士族的兴起
        一、西周礼制与青铜乐歌
        二、诸侯争霸与“王官失学”
        三、“学在四夷”与选贤任能
    第二节 文化典籍的滴沥哺育
        一、《周易》之思
        二、《尚书》之体
        三、《诗经》之用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文学活动
        一、占卜之风
        二、赋诗之趣
        三、应对之巧
    注释
第三章 《左传》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立言”与“不朽”
        一、史官职责与士人理想
        二、“立言”的胆识
        三、诗言志
    第二节 “礼”之捍卫
        一、“礼崩乐坏”
        二、崇礼重道
    第三节 忠于内心
        一、经史之辨
        二、“有经无传”与“有传无经”
    注释
第四章 《左传》的文学体式
    第一节 线性时间和非线性叙述
        一、编年体制与锁链结构
        二、多维叙述
    第二节 史之“实”与文之“虚”
        一、秉笔直书与良史之才
        二、“史”中之“文”
    第三节 君子之言与教化之功
        一、“君子曰”的指涉
        二、“君子曰”的价值
    注释
第五章 《左传》的文学修辞
    第一节 春秋笔法
        一、“五例”之名
        二、“五例”之实
    第二节 骈散相间
        一、散句与骈句
        二、骈散之错综与融合
    第三节 社交辞令
        一、辞令之文体
        二、辞令之功效
    注释
第六章 《左传》的人物呈现:男性篇
    第一节 天子与诸侯
        一、天子群像
        二、霸主风采
        三、诸侯剪影
    第二节 权臣与贵胄
        一、贤能之人
        二、奸佞之辈
        三、复杂人格
    第三节 文武之士
        一、文士之韬
        二、武士之勇
    注释
第七章 《左传》的人物呈现:女性篇
    第一节 为人女/妹者的率性长歌
        一、情感化的个人生存
        二、嫁衣下的家国背负
    第二节 为人妇者的岁月感喟
        一、对婚姻的顺应与发明
        二、“重耳之亡”的路上风景
        三、因美艳而被“物化”
    第三节 为人母者的风雨低吟
        一、“母爱”与“母权”羽翼下的权力之争
        二、寡母们的性之苦闷
    注释
第八章 《左传》的战争演绎
    第一节 左氏的战争立场
        一、“民本”思想
        二、“崇霸”意识
    第二节 计谋与机变
        一、战之前后
        二、战中之变
    第三节 “避犯”与“闲笔”
        一、“避犯”之功
        二、“闲笔”之能
    注释
第九章 《左传》的文学地位
    第一节 史传文学之源
        一、实录之法
        二、劝惩之念
        三、激切之情
    第二节 散文义法之范
        一、取舍有法
        二、张弛有度
        三、破立有节
    第三节 古典小说之本
        一、题材:现实与神异
        二、叙事:全知视角
        三、表意:含蓄与犀利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视阈内的“闲”范畴[J]. 苏状.  北方论丛. 2010(05)
[2]《左传》委婉语的隐喻和转喻特征[J]. 李青苗.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0(03)
[3]汉语修辞现象的认知考察[J]. 张炼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4]《左传》评点史述略[J]. 李卫军.  兰州学刊. 2009(12)
[5]从《郑伯克段于鄢》看春秋家国文化形态[J]. 高方.  名作欣赏. 2009(29)
[6]《左传》的叙事方式与文体特征的再认识[J]. 方铭.  文艺研究. 2009(02)
[7]《左传》赋诗研究百年述评[J]. 毛振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8]走出疑古时代的《左传》学研究——近三十年来《左传》研究述评[J]. 罗军凤.  文学前沿. 2007(00)
[9]论先秦俗乐、雅乐的音声特征[J]. 何涛.  江海学刊. 2007(02)
[10]春秋辞令历史意识论析[J]. 陈彦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本文编号:3694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694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4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