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新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4-05-12 17:41
  自近代中国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社会逐渐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以更快的速度融入世界,如今,无论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环境保护、商贸领域,我们都更深刻地感觉到我们处在同一个世界共同体之中。用麦克卢汉的话说,就是我们已身处“地球村”之中。根据麦克卢汉的观点,“全球村”时代,乃是一个听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一方面,任何事物都无时无刻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另一方面,一切信息从四面八方同时而至,共同产生影响。从感知模式来看,此时,历时的东西被共时所取代,时间渐被空间所消弭,趋向于对“一切事物的同时感知”。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此时各民族文化相互之间的影响开始代替民族文化内部的继承关系占据主导地位。今日中国文艺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正如中国一知名学者在总结新时期文艺学发展时所言,“新时期文艺学的发展……是在古今中外复杂的矛盾与关系中进行的,但主要面对的是中西之间的关系与矛盾问题。古今之间的矛盾与关系尽管在新时期仍有反映,但其重要性已让位于中西之间的矛盾与关系,并渗透其中。”(曾繁仁.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J].文学评论...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1.1 对“媒介与文学”研究的反思
        1.1.2 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文艺学/美学价值的发掘
        1.1.3 对麦克卢汉中国传播与接受的反思与总结
    1.2 研究综述
        1.2.1 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对“媒介与文学”批评进行反思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现实目的与意义
        1.3.2 理论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2 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与文艺批评
    2.1 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概述
        2.1.1 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基本内涵
        2.1.2 麦克卢汉媒介思想的理论特质
    2.2 麦克卢汉的文艺批评
        2.2.1 麦克卢汉论文艺
        2.2.2 麦克卢汉论文学原型
        2.2.3 麦克卢汉论生态艺术
    小结
3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阐释
    3.1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3.1.1 麦克卢汉在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的传播与接受
        3.1.2 麦克卢汉在90年代后期—2010年的传播与接受
        小结
    3.2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在中国的阐释与解读
        3.2.1 “媒介即讯息”的阐释与解读
        3.2.2 “媒介是人的延伸”的阐释和解读
        3.2.3 “冷热媒介论”与“地球村”的阐释与解读
        3.2.4 麦克卢汉方法论解读与比较研究
    3.3 麦克卢汉中国接受的特点与总结
        3.3.1 前“冷”与后“热”
        3.3.2 非历史化
        3.3.3 再语境化
        小结
4 麦克卢汉与新世纪文学批评
    4.1 新世纪文学批评的麦克卢汉接受语境
        4.1.1 文学领域媒介因素影响的凸显
        4.1.2 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
    4.2 中国文学批评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接受与再语境化
        4.2.1 麦克卢汉与新世纪文学批评媒介观的改变
        4.2.2 麦克卢汉与新世纪“媒介与文学”批评的探讨
        4.2.3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与文学批评研究路径的探索
        小结
    4.3 媒介作为视角:麦克卢汉媒介思想对文学研究的启发
        4.3.1 “媒介作为技术”对文学研究的启发
        4.3.2 “媒介作为文化”对文学研究的启发
        4.3.3 “媒介作为感知”对文学研究的启发
        4.3.4 “媒介作为环境”对文学研究的启发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971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971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d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