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萧伯纳《圣女贞德》中的圣经原型

发布时间:2016-10-31 15:01

  本文关键词: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基督教渊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曲阜师范大学》 2013年

萧伯纳《圣女贞德》中的圣经原型

陈学珍  

【摘要】:乔治.伯纳德.萧可能是英国乃至世界上最具争议和影响的作家之一。作为诺贝尔奖得主,他的作品、才智和独特的个性一样为人熟知。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对萧伯纳本人和他的作品进行了无数的评论,其《圣女贞德》是评论的一个焦点。很多学者都是从女性主义、创造进化论、道德观念等方面入手,对暗含其中的基督教因素,着墨不多。《圣女贞德》是萧伯纳宗教色彩最为浓厚的一部剧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文中含有大量的圣经原型。本文拟以原型批评理论为依据,通过分析剧中的人物、意象及叙事结构的圣经原型,探讨基督教《圣经》对萧伯纳的作品和思想的影响,从而证实萧伯纳对基督教的矛盾态度。论文共分导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导论部分概括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萧伯纳的思想具有包容性又是个矛盾的复合体。他作品几乎涉及社会的各种诟病,但也饱受争议。萧伯纳虽多次宣称自己是个无神论者,思想和作品中却又时常透露着基督教的影响。《圣女贞德》对萧伯纳获得诺贝尔奖贡献巨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圣经原型的成功运用,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 正文主要分析了国内外对萧伯纳的研究现状,指出对萧伯纳的研究几乎涵盖了萧伯纳思想的各个方面,但是从原型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作为生活在西方基督教大环境下的萧伯纳,作品中随处可见暗含的圣经因素,因此从圣经原型的角度出发研究《圣女贞德》具备可行性。原型在文学作品可以是人物、意象、结构、主题、符号等,本文作者就是从人物、意象、叙事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圣女贞德》中的圣经原型。贞德和耶稣基督都具有博爱的胸怀,正是对上帝和人民无私的爱使他们具有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至死坚持自己的信仰。贞德和耶稣基督作为生活在不同政治势力夹缝中的两个人,,被视为异端,最后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在萧伯纳看来,贞德听到的上帝的声音就是生命力的召唤,正是生命力的召唤给了贞德勇气、智慧、不屈的意志和巨大的力量。贞德身上体现着耶稣和替罪羊的原型。按照弗莱的理论,火分生命之火和死亡之火。《圣经》里生命之火生生不息,表现为希望和光明。死亡之火带来毁灭和死亡,常和上帝的愤怒和惩罚联系在一起。《圣女贞德》中火和贞德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贞德带着火一样的热情去拯救法国,给人民带来希望之光,却招来了统治阶级的嫉妒和愤恨。愤怒之火最终变成了烧死她的死亡之火。尾声中的烛火的明灭也被萧伯纳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弗莱把圣经的叙事归纳为一个U型喜剧:天堂—犯罪—惩罚—忏悔—拯救,人类在创世纪之初失去了天堂,后来在启示录里又重新获得了新天新地,二者之间就是由无数个小U型组成的以色列历史。《圣女贞德》的叙事结构就是模仿《圣经》的一个倒置的U型悲剧:初现—胜利—被捕—审判—火刑。从最初不为人重视的乡下丫头到最后被判火刑,中间是贞德跌宕起伏的人生。萧伯纳最后安排的尾声也可以视为整个U型结构中的小U型。 论文认为,《圣女贞德》无论是人物塑造、意象使用还是叙事结构,皆可在《圣经》中发现其原型。就人物塑造论,贞德身上体现着耶稣基督和替罪羊的原型;就意象使用论,剧本中火的意象和《圣经》里火的意象有许多相通之处;就叙事结构论,《圣女贞德》的叙事结构就是《圣经》U型叙事结构的一个倒置。因此,可以相信《圣女贞德》的创作深受基督教《圣经》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2.07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Contents9-11
  • Introduction11-15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15-25
  • 1.1 Researches on Shaw’s Plays15-18
  • 1.2 Relevant Theories to this Study18-25
  • 1.2.1 Carl Gustav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18-20
  • 1.2.2 Frazer’s Theory Cultural Mythology20-21
  • 1.2.3 Northrop Frye’s Theory of Archetypal Criticism21-25
  • Chapter Two Archetypes of Characters25-34
  • 2.1 Jesus as the Archetype of Joan25-29
  • 2.1.1 The Life Experiences of Joan Similar to Jesus25-27
  • 2.1.2 The Rebellious Spirit of Joan similar to Jesus27-29
  • 2.2 Sacrificial Scapegoat as the Archetype of Joan29-32
  • 2.2.1 The Scapegoat in Holy Bible30-31
  • 2.2.2 The Scapegoat in Saint Joan31-32
  • 2.3 Summary32-34
  • Chapter Three Archetypal Imagery of Fire34-41
  • 3.1 The Imagery of Fire in Holy Bible34-37
  • 3.1.1 The Fire of Death in Holy Bible35-36
  • 3.1.2 The Fire of Life in Holy Bible36-37
  • 3.2 The Imagery of Fire in Saint Joan37-40
  • 3.2.1 The Fire of Death in Saint Joan38
  • 3.2.2 The Fire of Life in Saint Joan38-40
  • 3.3 Summary40-41
  • Chapter 4 The Biblical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Drama41-48
  • 4.1 The U-shaped Narrative Structure of Holy Bible41-43
  • 4.1.1 Paradise: the Start Point of the U-shape42
  • 4.1.2 Crime: a Turning Point of the U-shape42
  • 4.1.3 Passion: the Climax of the U-shape42
  • 4.1.4 Confessing: a Second Turning Point of the U-shape42-43
  • 4.1.5 Be Saved: the Finishing Line of the U-shape43
  • 4.2 The U-shaped Narrative Structure of Saint Joan43-46
  • 4.2.1 Appearance: the Start Point of the Inverted U-shape43-44
  • 4.2.2 Victory: a Turning Point of the Inverted U-shape44-45
  • 4.2.3 Capture: the Climax in the Structure45
  • 4.2.4 Trial: a Second Turning Point of the Inverted U-shape45
  • 4.2.5 Burning: the Finishing Line of the Inverted U-shape45-46
  • 4.3 Summary46-48
  • Conclusion48-50
  • Bibliography50-53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53-54
  • Acknowledgments54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红;;萧伯纳戏剧中的荒诞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何其莘;萧伯纳和他的社会问题剧[J];外国文学;2000年03期

    3 陈静;;走下神坛的少女——论萧伯纳历史剧对圣女贞德的形象重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何成洲;;萧伯纳:西方女权运动的倡导者——评萧伯纳剧中“生命力”思想指导下的女性形象[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5 张明爱;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张明爱;;萧伯纳的矛盾性[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李婧怡;孙媚;;论萧伯纳的女性观[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8期

    8 伍俊龙;;当代中国萧伯纳戏剧《圣女贞德》研究的反思[J];科技信息;2009年04期

    9 易晓明;从问题剧看萧伯纳的思想倾向[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02期

    10 秦文;创造进化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普遍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璇;萧伯纳戏剧中的道德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雪;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D];四川大学;2004年

    2 王莹;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基督教渊源[D];河南大学;2005年

    3 刘涛;对20世纪中国萧伯纳研究的反思与批判[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李婧怡;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创造进化论”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云云;论萧伯纳的创造进化论[D];山东大学;2010年

    6 孙莹;从原型批评的视角剖析东西方神话中的女神[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妮娜;;《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赵琳娅;;从本体论自我到认识论自我的转变——萧伯纳剧作《卖花女》中伊莉莎身份认定的哲学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徐淑霞;;人格魅力的绽放与萧伯纳戏剧理论的意义[J];长城;2010年04期

    4 王文静;;社会主义与萧伯纳的宗教[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赵慧;蒋挺;;论《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形象[J];电影文学;2010年06期

    6 张世红;;萧伯纳戏剧中的荒诞因素[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张春辉;谭燕萍;;《华伦夫人的职业》的女性主义解读[J];武陵学刊;2013年03期

    8 徐馨芳;;论《华伦夫人的职业》中薇薇安代表的萧伯纳的新女性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1期

    9 安洁;张荣;;戏剧《匹克梅梁》中费边主义观的解读[J];大舞台;2014年05期

    10 杨保林;;国内萧伯纳戏剧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侯靖靖;婆娑—世界,半掩两扇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朱文涛;古罗马与汉代造物艺术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曼;文化主体意识与文学关系个性化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石云霞;萧伯纳《卖花女》中不礼貌现象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洁;流浪方舟[D];江南大学;2010年

    2 邢之美;论《白鹿原》中的原型[D];西北大学;2011年

    3 傅贵玲;从神话原型批评视角看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成长[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慧;论弗莱“神话—原型”批评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阐释功能[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伍俊龙;萧伯纳悲剧《圣女贞德》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侯佳;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的会话[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7 张京;中国语境下的萧伯纳戏剧及其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8 朱光玮;线形结构与萧式讽刺和幽默[D];河北大学;2003年

    9 王莹;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基督教渊源[D];河南大学;2005年

    10 吴玲玲;翻译家林语堂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峰;一个“伟大的感叹号”──肖伯纳戏剧创作论[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3期

    2 张明爱;;从《孤僻的社会主义者》等看萧伯纳作品的主题[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袁平;浅论萧伯纳的悲喜剧特征[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尹明祥;精神财富的巧取豪夺 费边主义的完美画像——评肖伯纳剧作《卖花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殷叙彝;;肖伯纳和《费边论丛》[J];读书;1983年02期

    6 胡爱华;李玉先;朱莉;;从二十世纪早期戏剧作品看英国女性的主体意识以及地位的变化[J];电影评介;2009年16期

    7 何其莘;萧伯纳和他的社会问题剧[J];外国文学;2000年03期

    8 黄彩文;茅盾与萧伯纳:中英戏剧交流史上的一段情缘[J];河北学刊;2003年05期

    9 陈静;;走下神坛的少女——论萧伯纳历史剧对圣女贞德的形象重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王丽莉;;爱国背后的张扬与皈依——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穆桂英与萧伯纳笔下的贞德之形象比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涛;对20世纪中国萧伯纳研究的反思与批判[D];武汉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纪潮;萧伯纳的吊诡[J];博览群书;2005年10期

    2 庞月敏;;珍惜无价的尊重[J];致富之友;2005年09期

    3 张明爱;;萧伯纳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分析[J];名作欣赏;2009年29期

    4 王莹;;萧伯纳戏剧与理想主义[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年04期

    5 张明爱;;萧伯纳的矛盾性[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王文静;;社会主义与萧伯纳的宗教[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7 考得威尔;任叔良;;论萧伯纳[J];世界知识;1950年19期

    8 冰夷;;纪念萧伯纳[J];世界知识;1950年21期

    9 黄嘉德;;从作品分期看萧伯纳戏剧的特点——纪念萧伯纳诞辰一百三十周年[J];山东外语教学;1986年02期

    10 刘绍铭;;从《萧伯纳传》说起[J];读书;1989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民;[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李保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李兵;[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周惠斌;[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71811部队政治部 陈付全 丁奎;[N];解放军报;2011年

    6 谢江南 张湘君;[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陆军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N];文汇报;2013年

    8 傅显舟;[N];经济观察报;2006年

    9 李兵;[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赵武平;[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璇;萧伯纳戏剧中的道德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雪凌;萧伯纳戏剧在中国[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涛;对20世纪中国萧伯纳研究的反思与批判[D];武汉大学;2005年

    3 张京;中国语境下的萧伯纳戏剧及其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4 王莹;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基督教渊源[D];河南大学;2005年

    5 翁君怡;擦肩而过—萧伯纳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伍金文;萧伯纳三部戏剧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上的讽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吴贤义;叛逆与传统的双重变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葛欣;权力、信仰与知识的整合[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陈学珍;萧伯纳《圣女贞德》中的圣经原型[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10 马孝幸;历史阐释与文本接受[D];中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论萧伯纳戏剧创作的基督教渊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00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00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0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