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从酷儿理论视角解读《美丽曲线》

发布时间:2016-11-01 09:37

  本文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研究概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广西师范大学》 2011年

从酷儿理论视角解读《美丽曲线》

陈美娟  

【摘要】:英国作家阿兰·霍尔林赫斯特是以写英国同性恋题材小说而成名的。他的第四部小说《美丽曲线》在2004年获得了布克奖,这是布克奖自设立36年来首次把该奖项颁给反映同性恋生活的小说。阿兰·霍尔林赫斯特在其小说中深入挖掘了英国八十年代的生活、同性恋以及艾滋病等题材,在《美丽曲线》中也不例外。它的获奖引起了很多争议。尽管存在批评和怀疑,《美丽曲线》还是因为它的语言、风格和题材赢得了赞美。它被认为是阿兰·霍尔林赫斯特的代表著作。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介绍阿兰·霍尔林赫斯特及其作品,对《美丽曲线》进行了介绍和评论。 第二章主要介绍《美丽曲线》的背景,包括1983年至1987年英国发现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历史;1983年至1987年同性恋和艾滋病的境况;以及对《美丽曲线》这一书名的不同解释。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酷儿理论的发展历史,以及米歇尔·福柯和朱迪斯·巴特勒与酷儿理论之间的联系。米歇尔·福柯认为,性不是人类生活的天然特征或既定的事实,而是被建构的;权利通过话语生产性。朱迪斯·巴特勒认为,性别是通过操演生产而且强制形成的,性别是具有操演性的,它建构了自己所谓的身份。 第四章从酷儿理论的视角解读《美丽曲线》。本文从主人公尼克的三段感情经历来分析,包括尼克对托比的暗恋;尼克与利奥之间的同性恋情;尼克和万尼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借助于相关的酷儿理论,通过分析主人公与三个不同社会阶层对象的恋情,作者旨在探究异性恋霸权是如何通过多样性的话语来实现的;性别是如何通过操演生产而形成的,又是如何建构了所谓的身份的;同性恋者是如何被剥夺话语权和自我否定的。 第五章为结论。作者认为,阿兰·霍尔林赫斯特通过主人公尼克的三段同性恋情向我们表明,尼克最终也没有放弃对生命、对同性恋身份被认可的希望,体现了酷儿理论对异性恋和同性恋的两分结构的挑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6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楠;;《美的线条》中美的永恒与爱的诀别[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3期

2 王睿;;追踪美的线条:霍林赫斯特知识分子观研究[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4期

3 姜礼福;;游离于“美丽世界”的边缘人——论《美丽曲线》中尼克的身份焦虑和认同危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莹;慢慢微笑—同性恋的世界[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波;原型解读西方同性恋文化[D];山东大学;2007年

3 肖潇;藏身壁橱与走出壁橱: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的同性恋人物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旭霞;;华语电影中的同性恋表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2 王小航;;试析福柯人际关系的多元化理论[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付丽华;;权利对性的压抑——以《躁动的阴阳河》为模板为边缘人追寻自由一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代堂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让妇女回家”[J];长白学刊;2005年04期

5 刘丽凤;;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性别与性:后现代女权主义与酷儿理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焦兰周;;日常生活叙事的一种解读——兼论潇琴的《大欲之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张海兰;唐鳌;;《强盗新娘》对父权制的颠覆[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8 蓝小林;;聚众淫乱罪的立法评价及完善[J];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熊金才;;同性婚姻权之性理论探析[J];东方法学;2009年03期

10 饶浩芸;刘玲;;论当代电视文化的性征动向[J];东南传播;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晋;;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曹晋;;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3 朱丹;;社会标签下的同化与回归——中外影视中的同性恋边缘人建构[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4 孟丽娟;林美宇;;我国“另类媒介”的媒介生态和内容研究——基于11种AIDS-同性恋社群内部刊物的实证分析[A];第二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万智;存“异”求“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幸洁;性别表演—后现代语境下的跨界理论与实践[D];浙江大学;2012年

3 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艾尤;在欲望与审美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5 任亚荣;20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身体话语[D];上海大学;2007年

6 于冬云;厄内斯特·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拥军;性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徐蔚;男旦:性别反串[D];厦门大学;2007年

9 刘燕;后现代语境下的认同建构[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杨启平;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当代大陆/马华女性小说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淼;他(她)与他(她)的舞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敏;《从同性恋的亚文化角度解读美国酷儿电影的演变历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3 王晶晶;同样是一种爱[D];南昌大学;2010年

4 王初坚;未成年人性自主权的特殊保护[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敏;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源;同性恋的身份压力及应对策略[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7 张昉;福柯主体解构观与多元文化主义比较评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谢嘉沂;严歌苓同性恋小说的创作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彭玥;影像中的霓裳[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侯金潇;聚众淫乱罪的认定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国良;艾伦·霍林赫斯;;追踪美丽线条——艾伦·霍林赫斯特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2 陈许;同性恋文学:美国文学的一块独特领地——美国同性恋文学综述[J];国外文学;2004年02期

3 秦文;;同性恋小说首获曼布克文学奖[J];外国文学动态;2004年06期

4 孙宏;;“石墙酒吧造反”前后同性恋文学在美国的演变[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5 吾文泉;跨文化诗学研究与舞台表述:田纳西·威廉斯在中国[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韩曦;;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研究概述[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媛;;紫色的“酷儿”——酷儿理论视角下的《紫色》[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8年01期

2 葛树慧;;对男性霸权的颠覆与解构——酷儿理论视角下的《喜福会》解读[J];飞天;2010年18期

3 余环;;茜丽的酷儿之路——《紫色》对性身份两元对立的解构[J];考试周刊;2009年41期

4 杨陌;;从酷儿理论的角度分析电影《霸王别姬》[J];娘子关;2010年05期

5 王飞;;解析20世纪90年代新酷儿电影[J];电影文学;2011年04期

6 张佳;;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酷儿——试用酷儿理论分析中国古代的酷儿现象[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李梅英;;萌芽于女性小说的“酷儿”意识——《杜拉拉》系列小说的性别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张荣建;曾文武;;性别研究与语言教学的酷儿理论解释[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张丛丛;;“酷儿”视镜下解读《西游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10 王敏;;酷儿理论、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畅畅;赵瑜;;同志、身份/认同与空间——对中国内地同志网络空间生存及(集体)行动可能性之探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Ikuo Abe;;奥林匹克主义的理想与学校教育:鼓励学生热情的尝试(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Vincent Mosco;;理解新媒介:从神话到政治经济学(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Patrice Higonnet;;是言之过早吗? 关于1789年革命的特殊性问题(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变与常:关于社会转型方式的历史思考”历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田辰山;;文明演进的辩证法[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中)[C];2006年

6 曹晋;;中国大陆另类媒介的生产:以《朋友通信》为例[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7 Emmanouil Mikrogiannakis;;苏格拉底时代的奥林匹克精神(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8 吕富媛;;女权(女性)主义的流派演变及其影响[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康達維;;The Art of Reading Slowly:Applying Philology to the Stud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ry[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Lisa Raphals;;外化德性的比较研究:中国和希腊的表演与竞争(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徐安琪 厦门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文振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李银河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风笑天;[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朱景文;[N];法制日报;2007年

3 武汉大学 严泽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李银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袁浩龙;[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肖巍;[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周雁翎;[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仲冬梅 熊家良;[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饶晖(中央戏剧学院);[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刘悦笛(中国社科院哲学所);[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启平;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当代大陆/马华女性小说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钟京伟;詹姆斯·鲍德温小说的伦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何凤琴;不同性取向棕色田鼠的行为与相关激素、受体和递质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艾尤;在欲望与审美之间[D];苏州大学;2006年

5 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文圣;索尔·贝娄与菲利普·罗斯大屠杀小说中的记忆政治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凌建娥;论苏珊·格拉斯佩尔戏剧的艺术愿景[D];南京大学;2011年

8 王晓丹;乔伊斯·卡罗·欧茨近期小说中的身份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杨晓峰;课程文本中的身体建构[D];西南大学;2013年

10 施锦芳;文化的融合:辛西娅·奥兹克小说中犹太道德观和西方美学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美娟;从酷儿理论视角解读《美丽曲线》[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余环;自由与和谐的探求与奋斗:酷儿理论对《紫色》的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熙月;酷儿理论关照下爱丽丝·沃克作品《父亲的微笑之光》和《紫色》的分析[D];西北大学;2013年

4 汪帆;被放逐的爱:酷儿理论视域下的《莫瑞斯》[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白杨;酷儿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玉婷;从酷儿理论角度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D];兰州大学;2012年

7 曹槟;酷儿理论视域下《紫色》“涉同”片段三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3年

8 房丽君;自由与和谐的探求[D];鲁东大学;2013年

9 谢爽;论《折叠的星星》中的酷儿化“边缘知识分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丁美杰;《莫里斯》和《奥兰多》中的酷儿形象[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戏剧研究概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0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0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e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