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布莱希特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1-04 21:21

  本文关键词:论斯坦尼体系与中国当代戏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海南大学》 2014年

布莱希特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影响

张小燕  

【摘要】:德国著名戏剧家贝特尔特·布莱希特,是继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又一位对中国剧坛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他凭着自己创立的叙述体戏剧(又称叙事剧、史诗剧、非亚里士多德戏剧、辩证剧),成功进入中国。布莱希特能够成功地传入中国,离不开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黄佐临的理论推广和舞台实践;文化大革命之后的80年代,在高行健和徐晓钟等人努力基础上,布莱希特体系取代易卜生-斯坦尼体系,打破后者长期独占中国剧坛的局面,为中国当代剧坛注入新的活力。从布莱希特那里,中国戏剧家们了解到戏剧效果除了“净化”,还有“间离”:了解到了戏剧除了能给人情感的升华,还能让人感受思考的快乐;了解到戏剧除了“戏剧性”还应该具有“叙述性”。但是,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人们对布莱希特的认识是不同的,我们既要看到布莱希特的进步之处,同时又要看到他的局限性,不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定。本文以探讨布莱希特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影响为目的,了解布莱希特戏剧体系特征,分析布莱希特传入中国的背景,再以黄佐临、高行健、徐晓钟为坐标点,看布莱希特对中国当代戏剧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最后对中国当代戏剧转型作出理论思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钟;反思、兼容、综合——话剧《桑树坪纪事》的探索[J];剧本;1988年04期

2 林克欢;;高行健的多声部与复调戏剧[J];文学评论;1987年06期

3 徐晓钟;再现易卜生——导演《培尔·金特》的思考[J];戏剧报;1983年08期

4 徐晓钟;在兼容与结合中嬗变(上)——话剧《桑树坪纪事》实验报告[J];戏剧报;1988年04期

5 黄佐临;我的“写意戏剧观”诞生前前后后[J];中国戏剧;1991年07期

6 丁扬忠;黄佐临与布莱希特[J];戏剧艺术;1995年02期

7 周宪;布莱希特的诱惑与我们的“误读”[J];戏剧艺术;1998年04期

8 胡星亮;论斯坦尼体系与中国当代戏剧[J];戏剧艺术;2004年06期

9 周宪;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对话抑或独白?[J];戏剧;1997年02期

10 王复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中国[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敏;;媚俗与抗争——九十年代文学的两个对抗性特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陆衡;;人民性 喜剧性 现代性——国统区讽刺诗歌得失谈[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3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司杰;;“先锋派”概念景观设计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5 郭小文;;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J];书画世界;2010年06期

6 瞿华兵;;20世纪90年代乡村题材小说创作困境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闵杰;;蝙蝠与香烟——“反幻觉”视域下的皮兰德娄与布莱希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文曼;;“为艺术而生活”——唯美主义的生活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邓黎;;试论西方戏剧中的叙述性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鞠楠;;以情调代替情感——评王安忆《长恨歌》、《新加坡人》的得与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王东;;接受视野下的抽象艺术理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吕周聚;;30年代左翼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的纠葛——以鲁迅为例[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肖鑫;;“自律”启蒙的迟来与书法大众化背景下的受困[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何桂彦;;“新媚俗”绘画的三种类型[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7 高星;;转瞬即逝的现代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锋”艺术家后期转型现象评析[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8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趋势[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9 易红霞;;粤剧在城市、乡村和海外唐人街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策略[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10 丁芳;;论《小镇风情》的时空处理及其与中国戏曲的差异[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超;在没有人性的时代中追寻人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朱雪琴;试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陌生化”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6 徐兆武;生命·诗与思·真[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孟繁中;视觉文化时代的中国审美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电影的女性主义解读[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冯波;“乡下人进城”小说中的“日常生活方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恭敏;;戏剧观念问题[J];剧本;1981年05期

2 曹禺;危机里蕴育着生机[J];剧本;1986年01期

3 林克欢;演员与观众[J];文艺研究;1985年02期

4 高行健;要什么样的戏剧[J];文艺研究;1986年04期

5 田汉;话剧艺术健康发展万岁!——迎接第一屆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J];戏剧报;1956年03期

6 胡伟民;话剧艺术革新浪潮的实质[J];人民戏剧;1982年07期

7 丁扬忠;谈戏剧观的突破[J];戏剧报;1983年03期

8 于是之;焦菊隐先生的“心象”学说[J];戏剧报;1983年04期

9 唐因 ,杜高 ,郑伯农;《车站》三人谈[J];戏剧报;1984年03期

10 谭霈生;《当代戏剧观念的新变化》质疑[J];戏剧报;198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茂平;布莱希特与墨子[J];读书;1994年03期

2 宫宝荣;布莱希特与法国当代戏剧[J];戏剧艺术;1997年02期

3 唐晓白;布莱希特的选择[J];大舞台;1997年05期

4 刘佳;;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J];上海戏剧;2009年04期

5 瓦尔特·本雅明;王立秋;;布莱希特诗歌评注[J];上海文化;2011年04期

6 今良;;布莱希特的生平、创作和戏剧理论[J];戏剧文学;1979年04期

7 余匡复;布莱希特的“episches Theater”是“史诗剧”吗?[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8 颜海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维过程——简析布莱希特的“离间理论”和中国京剧[J];戏剧艺术;1987年04期

9 比娅·克莱伯;郑国良;;布莱希特对《四川好人》的舞台处理[J];戏剧艺术;1990年03期

10 刘兟;;“一片活报剧”与布莱希特——赴德考察随笔之四[J];集团经济研究;199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思;;布莱希特戏剧诗学在中国的接受与误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淑华;;先锋戏剧“热”后的“冷”思考[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3 夏波;;戏剧不是什么和是什么——来自98国际戏剧邀请展演的报告[A];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4 梁伯龙;;试论新时期的戏剧表演艺术[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5 吴双;;中国戏曲在西方的传播及西方戏剧对中国戏曲的影响[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许继红;;透过“感觉结构”看威廉斯的文化整体论[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王凤才;;近年来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动向[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8 孙建秋;;论九十年代英国小剧场的生命力[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9 单军;;批判的地区主义批判及其他——关于建筑地区性研究的几点再思考[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彭晓辉;;从赫氏性学研究所到黑氏互联网性学资料库[A];湘鄂赣首届性与生殖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宪;[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徐淼;[N];中国贸易报;2010年

3 傅烨珉;[N];上海金融报;2007年

4 陶子;[N];文艺报;2004年

5 张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本刊记者 韩谨;[N];证券日报;2005年

7 陶子;[N];北京日报;2004年

8 撰稿 陶灼;[N];民营经济报;2006年

9 张黎;[N];中华读书报;2003年

10 李昕;[N];人民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卢炜;从辩证到综合[D];苏州大学;2006年

3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温恕;文学生产论:从布莱希特到伊格尔顿[D];四川大学;2003年

5 叶长海;布莱希特与贝克特之后[D];上海戏剧学院;2008年

6 李时学;20世纪西方左翼戏剧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7 孙士聪;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视阈下西马意识形态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姜萌萌;幻象与现实·真实与虚假[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9 何宇宏;曹禺戏剧文体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黄厚石;事实与价值[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璟;探布莱希特理论与中国文化间的相互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2 苏建华;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3 闵志荣;从“误读”走向创新[D];南京大学;2011年

4 武强;从卢卡奇布莱希特论争思考中国新时期现实主义理论问题[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张小燕;布莱希特对中国当代戏剧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4年

6 夏时瑾;布莱希特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观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7 汪艳艳;布莱希特视野中的中国戏曲表演[D];安徽大学;2012年

8 刘娅;布莱希特戏剧中的小人物形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9 申春春;布莱希特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梁丹丹;论布莱希特的“疏离”说及其与中国文化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斯坦尼体系与中国当代戏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4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164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e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