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中国传统戏剧的传承_浅谈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传播中的视觉图形表现

发布时间:2016-12-02 16:24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苏州大学》 2012年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传播中的视觉图形表现

严翼  

【摘要】:在这样一个不同文化碰撞和融合的时代,,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一门融合歌唱、舞蹈、杂技、美术为一炉的综合性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东方化的审美趋向和包含众多艺术样式的表现手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在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介绍中国文化的作用。 本文从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戏曲入手,理清中国传统戏曲传入西方社会的历史和发展过程。研究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氛围、艺术传播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中国传统戏曲给西方观众带来的不同观感,以及“中国戏曲”的同质化概念和变脸与变性的戏曲印象形成的原因。本文分阶段讨论了不同时期展现出的表现形式,并以青春版《牡丹亭》为例,重点分析了新时期的中国戏曲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创新和矛盾。 研究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的传播,摸索多元化的视觉图形表现形式,打破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化在外国人眼中的刻板印象,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J5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利;;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意境美分析[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郭梅;;女儿笔底女儿心——《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评语的女性立场[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3 李永霞;;论《诗经》对杜丽娘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4 余治平;;建构于特殊人文背景下的人性——杜宝性格论[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曾慧林;;一次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回归——读话剧《绝对信号》有感[J];群文天地;2011年05期

6 李春芳;;《牡丹亭》中陈最良用“诗”例解[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7 杨明贵;;从爱情发生模式看杜丽娘之死的文化意蕴[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杨明贵;;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杜丽娘之死[J];天中学刊;2011年04期

9 朱艳芸;;浅析《牡丹亭》死亡复活意象的重复运用与悖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祁凤霞;张艳梅;祁海霞;赵婷;;中国戏曲动画创作的现状与创新发展[J];河北学刊;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叶辛;;城市和文学的关系[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4期(总第198期)[C];2010年

2 王晓鹰;;高山仰止——大师欧阳予倩[A];欧阳予倩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C];2009年

3 汪仕豪;;苏州园林引入昆曲艺术让国宝发扬光大[A];中国公园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马子雷;[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记者 翟群;[N];中国文化报;2011年

3 本报特约记者 崔宪;[N];中国文化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谢婧;[N];抚州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陈璐;[N];中国文化报;2011年

6 吴伟忠;[N];中国商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杜芳群;[N];抚州日报;2010年

8 许祥麟;[N];天津日报;2005年

9 靳飞;[N];光明日报;2011年

10 记者 叶慧;[N];丽水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莉;《牡丹亭》评点本、改本及选本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栾英;《牡丹亭》英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梁晓萍;中国古典戏曲品评观念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季翠霞;阮大铖传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锦燕;昆曲与明清江南文人生活[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劲松;“闹热”及其背后的“冷清”[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王奕祯;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周立;意义生产与社会行动[D];复旦大学;2010年

10 潘妍娜;“回归传统”的理念与实践[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翼;浅谈中国传统戏曲在西方传播中的视觉图形表现[D];苏州大学;2012年

2 杨樨;《牡丹亭》的现代跨文化制作[D];苏州大学;2012年

3 李珊珊;民族舞剧《牡丹亭》舞蹈语汇创新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徐溯;《牡丹亭》译本对比研究[D];外交学院;2004年

5 袁宏松;中国传统戏曲人道主义思想探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6 郑力元;诗性的迸发—《牡丹亭》创作精神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7 刘颖;《牡丹亭》戏曲语言的修辞艺术[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曾创创;《牡丹亭》原著与“青春版”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9 谢超;吴吴山三妇评点《牡丹亭》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10 金鸿达;《牡丹亭》在昆曲舞台上的流变[D];上海戏剧学院;200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戏剧闹热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22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022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1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