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戏剧艺术》2013年第6期目录(拟).doc.doc 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16-12-26 16:53

  本文关键词:从供养关系看传统戏剧的城市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网友grttgkl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戏剧艺术》2013年第6期目录(拟).doc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戏剧艺术》2013 年第 6 期目录(拟)中国戏曲研究宋元戏剧脚色体系中的“孤色”姚小鸥麻永玲内容摘要:从文献记载及现存剧目剧本来看,孤色是重要的杂剧脚色,承担着重要的戏剧功能。元、明时期的孤色以扮演官员为本色。明杂剧里孤色出现的几率减少。戏剧史上,孤色与其它脚色的互动促使其发生了演变,对孤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古代戏剧脚色的某些生成演化规律。关键词:脚色孤色地位演变明清时期《玉簪记》的民间舞台演出研究赵林平内容摘要:《玉簪记》为明代著名戏曲家高濂所作,自问世以来,传唱四百余年而不辍。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通过详细考索明清以来文人家班、梨园戏班的《玉簪记》民间舞台演出,探究其不朽的艺术生命所在,并以此为例,深化理解明清传奇的多维度传播方式。关键词:《玉簪记》民间舞台演出传播“听戏”与“看戏”——中国戏剧的双重属性李连生内容摘要:中国戏剧听戏和看戏的演化牵扯到诸如声腔剧种、戏曲流派、角色行当、剧场与观众、文学与舞台、写实与写意、视听之关系等问题。戏、曲之别正是南戏与杂剧、看戏和听戏之分野。借鉴大、小传统的分析框架,我国戏剧的发展实有两条路径:以社会上层文人士大夫代表的大传统的“曲”(听(来源:[])戏)的道路,和以市民、农民代表的小传统的民间戏曲即“戏”(看戏)的发展道路,二者互相交流并影响。戏剧是听戏和看戏双线并存、交叉发展的历史过程,反映出中国戏剧错综复杂的双重属性。关键词:听戏看戏写意韵味剧场寺庙宫观:古典戏曲爱情故事的典型空间赵春宁内容摘要:寺庙宫观是中国古典戏曲爱情故事中最典型、最常见的空间背景之一。与现实社会中的寺庙宫观不同,古典戏曲爱情故事中,它的经济、娱乐、精神慰藉、稳定社会秩序等功能被作家们有意识地忽略或淡化,而朝拜、游览、寄宿等功能和特性则被有意识地强化。它是作家的知觉与想象空间,作家现实生活中的“处境”空间,它也是作家在现实世界中构筑的真实又虚幻的“异托邦”。关键词:寺庙宫观爱情故事空间背景中国话剧史论论本土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戏剧的发生张军内容摘要:中国现代戏剧是发源于中国本土的现代性作用于戏剧的必然结果。经由上海学生剧、海派职业演剧及文明戏(包括春柳派)的协作及相互比照,初步产生一种以说白为主的本土“话剧”,渐悟出话剧范型及其美学特质,产生话剧意识。这便是中国近代(来源:[])戏剧所完成的使命。此后,自五四始,方以已经确立的话剧观念为理论依据,发起对西方写实戏剧的认同和追求,同时严厉批判和否定传统戏曲。落实到戏剧史实践,上海南洋公学 1901 年初的学生演剧,乃中国现代戏剧的开端。关键词:中国现代戏剧现代性(modernity) 本土性话剧(drama) “话剧”(spokendrama) 南洋公学抗战语境中的跨文化改编——论赵清阁戏剧《生死恋》和《此恨绵绵》胡斌内容摘要:赵清阁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坛十分活跃而被研究界长期忽视的女作家。为了缓解当时严重的“剧本荒”问题,赵清阁曾将法国雨果的《安日洛》和英国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改编成戏剧《生死恋》和《此恨绵绵》。在把握原著精神的基础之上,改编者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将两个异域爱情悲剧成功地“中国化”、“抗战化”了。《生死恋》和《此恨绵绵》既融入了作者悲剧性的生命体验,又符合相持阶段观众的接受心理,在当时的舞台上有较大的影响,不应该被人们遗忘。关键词:赵清阁《生死恋》《此恨绵绵》抗战戏剧跨文化改编论沈冰血《卸妆漫笔》(来源:[])中的新剧批评陈佳内容摘要:民国初年的新剧本体批评较为薄弱,很多剧评文章倾向于质疑和批判,而缺乏建设性的理论总结。沈冰雪于 1919 年在《先施乐园日报》中发表的连载文章《卸装漫笔》,以日记体的形式回顾了民国六年初的演剧经历,并将演剧心得进行理论升华,对新剧的编排、临场前的准备、新剧舞台表演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力图打破时人对新剧无绳墨的批判,在新剧的理论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中国早期话剧批评而言,它不失为一份重要的研究资料,值得研究者深入挖掘。关键词:沈冰血《卸装漫笔》新剧批评舞台表演戏剧与社会1950 年代北京京剧观演关系之考察谢雍君内容摘要:20 世纪京剧占据北京戏剧演出市场的主要份额,众多名角的演出赢得北京观众的追捧,演员与观众之间存在复杂的观演关系。本文将重点锁定在 50 年代北京观众对京剧演员和剧目的评论,试图从京剧本体的角度审视北京京剧在 50 年代的演剧状况,描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京剧演员与观众之间关系的转换及其对峙局面的形成对当时京剧艺术创作演出的影响。关键词:(来源:[])名角观众观演关系和谐对峙1930 年:上海京剧市场的转折点苗露内容摘要:1930 年是上海京剧市场从自由竞争步入垄断格局的转折点。促成这一转变的内在原因是戏院经营中无法根除的劳资矛盾,外在原因是上海京剧环境的恶化。无力应对内外两个问题的戏院纷纷倒闭,而由青帮势力控制的大戏院则强势崛起。青帮势力为实现垄断,主要依靠资本优势和非法手段来控制上海京剧市场的主要份额,一些中小戏院在垄断风潮中被收购或兼并。黄金荣和顾竹轩作为上海青帮势力的代表人物,在京剧市场的垄断风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关键词:京剧市场上海戏院垄断从供养关系看传统戏剧的城市化宋俊华内容摘要:城市化是传统戏剧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戏剧城市化是什么、为何是以及怎样是?却是仍然有待探讨的问题。戏剧城市化不仅仅是戏剧活动空间的变化,而且是戏剧形态、功能和性质的变化。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戏剧需要供养,无论从仪式到艺术,还是从艺术到文化,传统戏剧的每一次变化都与其供养关系的变化有直接关系,也与其演出空间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城市到现代城市再到后现代城(来源:[])市的变化有直接关系。供养关系是我们理解传统戏剧发生与城市化发展的一把钥匙,也是研究传统戏剧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关键词:供养传统戏剧城市化现代后现代现时期地方戏剧表演团体生存状况调查——以阜新“蒙古剧”为例张福海内容摘要:本调查报告通过对现时期国内地方戏剧表演团体的生存状况的考察,给予了总体性的客观描述,并以阜新蒙古剧演出团体为实例,具体的考察了蒙古剧在商品经背景下的生存状况和演员的境遇,以及剧团因不能继续演出而合并到艺术团后的处境,政府施救的方法和期待。报告在提出和研究问题的同时,对蒙古剧种的剧目及其剧种特点进行了必要的回顾,描述了剧种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代的文化价值;并就调研的材料,呈现了蒙古剧现阶段所面临的母语流失、市场演出荒漠化、参赛性剧目编演的功利性和临时性、衣钵承传后继乏人的窘境;调查报告以问题和思考的方式,展现了蒙古剧种生存的两难境地和

12>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系统无法检测到您的Adobe Flash Player版本
建议您在线安装最新版本的Flash Player 在线安装


  本文关键词:从供养关系看传统戏剧的城市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7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27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9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