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戏剧论文 >

赵本山二人转小品的传媒化革新

发布时间:2017-03-22 01:27

  本文关键词:赵本山二人转小品的传媒化革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人转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草根艺术样式,以其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在东北大地上广泛流传三百年之久,并不断更新发展,已经逐渐走出东北地区,走向大江南北甚至扬名海外。东北二人转始终以诠释与传递东北文化为核心,在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上进行着与时俱进的创新。二人转是如何在传媒时代从异质性的草根文化实现突围,在都市的大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本文拟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法对二人转小品的传媒化改造路径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传统二人转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认为传统二人转具有流传地域封闭、演出的季节性强、走村串户的流动性演出、粗朴、野性的演出风格、艺术要素丰富等特点,从而展现出传统二人转和现代二人转的差异。同时引出了传媒化的概念,为下文分析赵本山是如何在传媒化的背景下对二人转小品进行革新的打下了基础。赵本山在宏大的传媒化的背景下将二人转推向了广阔的都市舞台,实现了从粗朴的乡野文化向流行的大众文化的华丽转身,并成为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第二,从表演内容方面介绍了赵本山二人转小品的传媒路径。在分析出传统二人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剧目文本,展现传统二人转是如何由“黄色”向“绿色”转变的,又是如何建设唱响舞台的“红色二人转小品”以及“黑色二人转小品”的。所谓“绿色二人转”,是指剔除“荤段子”、“粉词”、“荤词”以及低俗动作,要求艺人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艺术水平,讲究艺德,文明演出,净化二人转的演出市场;同时也积极倡导观众以纯净健康的心态来观演,尊重二人转艺人的人格和表演风格,在拒绝粗俗表演的同时也能不以粗俗的心态来欣赏二人转。由此打造一种干净、纯粹、具有浓厚乡野特色,反映农民乡野情怀和田间乐趣的“绿色”艺术。继“绿色二人转”之后,赵本山着力将二人转与时代精神相融合,在表演中注入了红色元素,大力弘扬主旋律,实现了二人转与红色文化的嫁接,给二人转赋予了时代内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盲从性,比如表演中有些逗笑比较生硬,带有二人转元素的小品演绎路线有走偏的倾向,即主题过于宏大、形式有些架空、歌功颂德的痕迹非常明显。“黑色二人转”的打造迎来了赵本山小品演艺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充分融入了二人转本身的元素与风格,用特定的民间幽默的方式间接地揭露社会,用欢笑来引发人们对于悲剧世界的反思,这种黑色幽默的演绎方式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表现的:1.以民间的通俗言语挑战定时观念,2.以喜剧的形式演绎悲剧社会,3.以丑角形象创造狂欢性。 无论内容上如何更换、翻新,但存在于艺术内部的本质精神即土野、关注生活、娱乐精神一直没有丢弃。 赵本山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二人转艺术,实现了向主流意识形态的嫁接,在博得观众大笑的同时,也暗合着国家的大政方针。 赵本山通过与主流媒体的合作以及文化产业链条的建设与发展,将二人转进行了广泛传播,也将政策进行了图解,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第三,从表演形式方面介绍了赵本山二人转小品的传媒路径。“说、学、逗、唱、舞”是二人转表演的五功,本文以二人转的这五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为框架深入分析了“说、学、逗、唱、舞”的现代化改造;“说口”的比重增加了,“学’的内容更加注重迎合受众,旦角也增加了“逗”的表演,“唱”的比重减少,唱段中“小帽”增多,“舞”的样式更加丰富,流行舞蹈被搬上了舞台。 第四,对赵本山二人转小品的传媒化革新作了评价,指出了在改造过程中一方面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对传统选择性的吸收,与时俱进地注入时代精神,汇入主旋律,用主流文化价值体系规范和提升,将这种民间草根文化发扬光大。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不足的地方,过于迎合受众,导致对艺术本体的放逐,二人转小品诗意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民间优秀文化的侵蚀,对大众审美判断以及青少年价值观也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关键词】:赵本山 二人转 小品 传媒化 绿色二人转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8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4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0-12
  • 二、研究现状12-14
  • 第一章 传媒化与赵本山二人转小品的转型概述14-18
  • 1.1 传统二人转的特点14-16
  • 1.2 传媒化的定义及特征16
  • 1.3 赵本山二人转小品的转型16-18
  • 第二章 赵本山二人转小品的传媒路径——对表演内容的革新18-37
  • 2.1 “绿色二人转小品”对早期“黄色二人转”的低俗化乡野表达的一种改造18-22
  • 2.2 唱响舞台的“红色二人转小品”22-24
  • 2.3 黑色幽默演绎的“黑色二人转小品”24-27
  • 2.4 二人转小品本质精神的传承27-30
  • 2.5 二人转小品与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主流媒体的合谋30-35
  • 2.6 与商业的联姻35-37
  • 第三章 赵本山二人转小品的传媒路径:对表演形式的革新37-57
  • 3.1 对“说”的改进37-42
  • 3.1.1 二人转“说口”的传统表演形式及表演特点37-40
  • 3.1.2 现代二人转“说口”的特点40-42
  • 3.2 对“学”的改进42-46
  • 3.2.1 传统二人转表演中“学”的特点43-44
  • 3.2.2 现代二人转表演中“学”的特点44-46
  • 3.3 对“逗”的改进46-51
  • 3.3.1 传统二人转“逗”的特点47-49
  • 3.3.2 现代二人转“逗”的特点49-51
  • 3.4 对“唱”的改进51-55
  • 3.4.1 传统二人转“唱”的特点52-53
  • 3.4.2 现代二人转“唱”特点53-55
  • 3.5 对“舞”的改进55-57
  • 第四章 赵本山二人转小品的历史地位与评价57-61
  • 4.1 回望传统:对传统批判的继承57
  • 4.2 与时俱进:注入新鲜的时代元素57-58
  • 4.3 对艺术本体的放逐,二人转小品诗意的缺失58-59
  • 4.4 对大众审美判断以及青少年价值观的误导59-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文科;二人转与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J];北京观察;2005年04期

2 镇雨;;赵本山提升了二人转[J];北方音乐;2006年10期

3 吕新雨;解读二○○二年“春节联欢晚会”[J];读书;2003年01期

4 梁海;李敬巍;;浅谈二人转对“东北风”的影响[J];今日科苑;2007年22期

5 李斌;;浅谈二人转唱功[J];剧作家;2006年03期

6 马扬 ,姜佐;探求二人转的生命力[J];w挛胖芸,

本文编号:2606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xijuwudaolunwen/2606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9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