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先秦乐教到诗教演变问题探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19:04

  本文关键词:先秦乐教到诗教演变问题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乐教”是中国礼乐教化的传统,自上古时期伊始,乐的作用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同,乐的教化功能内涵也随之变化发展。追求“以和为美”的艺术境界。诗教的内涵作用在先秦时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教”经历了礼乐为教、“言语”为教、政治为教、情感为教的演变过程。了解先秦乐教诗教对当下的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章对先秦时期的乐与乐教分时期阶段进行阐释。氏族社会时期的乐是“神人已和”的音乐,并有具有熟练乐舞经验的专职人员进行严格和规范的传教活动。上古三代时期的乐是“功成制礼”之乐,歌颂功德,维护统治阶级秩序。此时有了专门的学校出现,系统的进行乐教。春秋时期的乐是“省风宣气”之乐,音乐的“省风”、“宣气”等在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战国时期的礼乐崩坏,乐教随着乐的下移也一同进入民间,随着社会局势变化在教育方面出现了官学和私学。第二章对乐为什么能教育进行了论述,从审美接受心理、社会、政治、教化和审美境界这几个功能方面进行了解释。音乐有“感于物而动”“乐者乐也”的审美接受心理,“兴观群怨”“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乐与政通”的政治功能,“融德于乐”的教化功能和“天地人和”的理想审美境界。第三章对乐教地位式微的原因进行探讨。首先从音乐本身性质的问题分析,当音乐变成“大乐”即为正统服务后,乐“移情”作用就不在了。其次,从乐到诗的演变入手,乐到诗的演变就是“雅到俗”的演变,诗成为大众“群兴”的工具。再次,从先秦当时的动荡社会环境分析入手,争霸的诸侯急切希望冲破阶级礼乐制度对他们的桎梏。最后,结合文化身份认同观点对当时人们乐诗选择原因进行阐释,正是由于人们所处的身份地位影响了自身与某种文化关系的确认。第四章对先秦诗与诗教的发生形成按时期阶段进行了阐释。氏族社会时期的诗是“神明昭告”之诗,有娴熟技能的唱诵人传授。上古三代时期诗是“转向人事”之诗,西周诗教有了“官学”诗教,教育由统治阶级垄断。春秋时期的诗为“独立言志”之诗,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背景,出现了官学、私学诗教并存的情况。第五章从乐教诗教关系转变角度进行了论述,从诗乐本质内涵联系和先秦不同时期的诗教乐教关系来分角度论述。诗和乐在起源、节奏和情感发生机制等内质方面都有着联系;从时间上看,原始时期是“降神之乐”与“诗言志”,西周时期是“治礼作乐”与“采诗献诗”,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与“赋诗言志”,春秋末期孔门儒家的“乐教”“诗教”。余论从乐教诗教转变对后世文化、审美的影响方面,从功成作乐、作诗言志、以“和”为美与“温柔敦厚”之美四个角度进行了略析。
【关键词】:先秦 诗乐舞一体 礼乐制度 乐教 诗教 关系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207.22;J609.2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9
  • (二)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9-15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5-17
  • 一 先秦时期的乐与乐教17-39
  • (一) 氏族社会时期的“神人以和”之乐与乐教17-23
  • 1、氏族社会时期“神人以和”之乐17-20
  • 2、服务于劳作祭祀之乐教20-23
  • (二) 上古三代时期的“功成制礼”之乐与乐教23-33
  • 1、上古三代时期“功成制礼”之乐23-26
  • 2、服务于礼乐制度之乐教26-33
  •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省风宣气”之乐与乐教33-39
  • 1、春秋战国时期“省风宣气”之乐33-34
  • 2、摆脱礼乐束缚之乐教34-39
  • 二 乐何以能教——乐之功能略析39-46
  • (一)“感于物而动”“乐者乐也”的音乐审美接受心理39-40
  • (二)“兴观群怨”“移风易俗”的音乐社会功能40-41
  • (三)“乐与政通”的音乐政治功能41-42
  • (四)“融德于乐”的音乐教化功能42-43
  • (五)“天地人和”的音乐理想审美境界43-46
  • 三 乐教淡出原因蠡测46-51
  • (一)“大乐”难再“移情”46-47
  • (二)乐至诗的转变是“雅俗之变”47-48
  • (三)“冲出礼乐桎梏”的诸侯争霸48-49
  • (四)文化身份认同追寻下的乐诗选择49-51
  • 四 先秦诗与诗教的发生与形成51-70
  • (一)氏族社会时期的“唱颂生活”“神明昭告”之诗与诗教51-54
  • 1、氏族社会时期“唱颂生活”“神明昭告”之诗51-52
  • 2、与乐舞融合的歌谣之教52-54
  • (二)上古三代时期的“转向人事”之诗与诗教54-61
  • 1、上古三代时期“转向人事”之诗54-56
  • 2、服务于礼的乐诗之教56-61
  •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独立言志”之诗与诗教61-70
  • 1、春秋战国时期“独立言志”之诗61-62
  • 2、脱离礼乐之独立诗教62-70
  • (1)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诗教62-64
  • (2)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诗教64-70
  • 五 乐教诗教关系转变70-90
  • (一)乐诗内在本质的关系70-81
  • 1、摹仿与节奏70-73
  • 2、情感的生成与抒发73-76
  • 3、义对声的突围76-78
  • 4、独立之诗的隐形音乐美78-81
  • (二)不同时期乐诗的关系81-90
  • 1、混沌初生 融合为一81-82
  • 2、据礼而教 安邦定国82-85
  • 3、礼崩乐坏 诗之独立85-87
  • 4、春秋末期孔门儒家的“乐教”“诗教”87-90
  • 余论:乐教诗教的当代意义与教育反思90-98
  • (一)功成而作乐90-92
  • (二)作诗以言志92-94
  • (三)以“和”为美94-95
  • (四)“温柔敦厚”之美95-98
  • 参考文献98-104
  • 致谢104-106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10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申元初;教化与审美──也谈《论语》的诗学理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2 赵东栓;;礼乐文化与孔子的《诗》学观念[J];济宁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李西建;权雅宁;;和于礼乐: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生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先秦乐教到诗教演变问题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9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2619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2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