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艺术论文 >

乐与道:荀子乐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1 13:08
  周公“制礼作乐”,由此奠定了宗周礼乐文明的基础,成为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至战国末期,荀子以弘扬孔子的礼学成为先秦儒学的又一座高峰。正因如此,长期以来,研究荀子礼学的论著不胜枚举,而研究其乐论的成果却寥若晨星。但事实上,乐与礼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无乐何以成礼?故孔子常以“礼”、“乐”对举,而荀子作《礼论》之后,亦以《乐论》继之。可见,在当前儒学复兴的形势下,深入研究荀子的乐论,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重大的学术价值。本文以荀子的乐论为中心,以先秦儒学为依托,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转型为历史背景,通过分析荀子思想中乐的天道基础、人性基础、人心基础,勾勒出荀子对乐的理论论证,进而探讨荀子有关乐的教化功能、人格塑造功能和伦理和政治功能等思想,由此得出乐是沟通与接连天道与人道的枢纽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力图解决三个主要问题:第一,荀子倡导乐论的原因,以及荀子乐论是否具有当代意义。第二,荀子乐论的建构是何以可能的。第三,乐的功能及其在荀子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围绕这些问题,全文除首尾的《绪论》和《结论》外,主体部分包括上下两篇,各三章,凡六章。绪论部分首先梳理荀子乐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荀子乐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一、礼坏:旧伦理政治秩序的瓦解
        二、乐崩:新乐对雅乐的冲击
        三、孔孟的音乐思想
    第二节 荀子乐论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一、《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的关系
        二、“乐教”在“六经之教”中的地位
    第三节 研究荀子乐论的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荀子乐论研究现状与本文思路
        一、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思路
上篇 乐的理论探讨
    第一章 乐与天:荀子论乐的天道基础
        第一节 天与人
            一、外在之天:天人之分
            二、内在之天:天之在人
        第二节 乐通天人
    第二章 乐与性:荀子论乐的人性基础
        第一节 情与欲:荀子人性论再认识
            一、“情者性之质也”
            二、“欲者情之应也”
        第二节 乐导情欲
            一、乐与情
            二、乐与欲
    第三章 乐与心:荀子论乐的人心基础
        第一节 心与道:荀子认识论再研究
            一、“虚一而静”
            二、“心”的四种功能
            三、以心合道
        第二节 乐与心
下篇 乐的实践功能
    第四章 乐与教:荀子论乐的教化功能
        第一节 荀子的教化思想
            一、师法之教
            二、化性起伪
            三、教罚并用
            四、注错习俗
        第二节 荀子的乐教思想
            一、乐教的内容
            二、乐教的形式
            三、乐教的原则
    第五章 乐与圣:荀子论乐的人格塑造功能
        第一节 荀子的理想人格论
        第二节 乐在理想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第六章 乐与群:荀子论乐对伦理与政治的辅助功能
        第一节 以乐辅仁
            一、“仁者自爱”与“爱而利之”
            二、“仁者爱人,义者遵理”
            三、“美善相乐”
        第二节 以乐成礼
            一、礼之“养”与“别”
            二、“乐合同,礼别异”
        第三节 以乐致和
            一、荀子“群居和一”的社会理想
            二、乐对“群居和一”的促成
结论 乐与道:荀子乐论的贡献与局限
    第一节 荀子乐论的贡献
        一、人格教育意义
        二、伦理政治意义
    第二节 荀子乐论的局限
        一、社会批判意识问题
        二、个体独立意识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37771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lelunwen/37771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4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