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音乐技术论文 >

鲍元恺《台湾音画》创作技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1 06:02
  鲍元恺是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致力于对传统音乐的探索,创作的作品不仅受国人的喜爱,还走出国门,受到国外专业人士与听众的欢迎。他作品中以西方形式诠释中国韵味的“中西交融”的创作手法以《炎黄风情》为典型,是“中国风”系列创作的出发点。《台湾音画》作为鲍元恺“中国风”音乐创作系列的第二部力作,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体现了“中西交融”的特色,但又不是《炎黄风情》的台湾版的“复制品”,而是在改编原型民歌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原创作品占据整部组曲的一半,是作曲家在台湾时的所见、所感。所以《台湾音画》是原创与改编相结合、描绘与抒发相结合的一部组曲。鲍元恺在《台湾音画》中对民歌乐曲的改编,保持了《炎黄风情》中未动一音的旋律发展手法,而原创作品又以多种手法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真正做到了他曾提过的“人写,写人,为人写”的创作理念。鲍元恺独具魅力的创作手法对我国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以传统音乐分析法为基础,结合两种现代音乐分析方法(音级集合与申克式图表)对其进行研究。与此同时,笔者还采用了“结构学”的部分理论成果对作品的微观结构元素进行分析。本论文的主体内容由五章... 

【文章来源】: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11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需突破的难点
第一章 鲍元恺与《台湾音画》
    第一节 鲍元恺简介
    第二节 《台湾音画》
第二章 《台湾音画》的宏观结构与文化背景
    第一节 起——壮美恢弘的慢板
        一、玉山日出
        二、安平怀古
        注释
    第二节 承——根植民间三部曲
        一、宜兰童谣
        二、恒春乡愁
        三、泰雅情歌
        四、鹿港庙会
    第三节 转——静谧安详的慢板
        一、龙山晚钟
    第四节 合——粗犷豪放的快板
        一、达邦节日
第三章 《台湾音画》的调式调性与和声对位
    第一节 调式调性
        一、多重性
        二、调性布局
        三、转调方式
        注释
    第二节 纵向和弦结构
        一、三度结构和弦
        二、非三度结构和弦
        三、附加音结构和弦
        四、复合结构和弦
        五、色彩和弦结构
        注释
    第三节 横向和弦序进
        一、功能化的和弦序进
        二、线条性的声部进行
        三、色彩化的和弦序进
        四、和声场
        注释
    第四节 声部对位
        一、声部模仿
        二、声部对比
        三、法布尔东
        四、赋格手法
        注释
第四章 《台湾音画》的微观结构元素
    第一节 节奏
        一、变速节奏
        二、重音移位
        三、复节奏
        注释
    第二节 音高
        一、移位
        二、民间旋法
        三、逐步加音
    第三节 音色
        一、循序渐进的音色层
        二、音色节奏引起的结构力作用
        三、局部染色及音色对置
        注释
    第四节 力度
        一、力度的结构作用
        二、力度模型的运用
        三、同力度交错
        四、力度与配器手法的均衡
        注释
第五章 《台湾音画》的艺术特色及创作启示
    第一节 民族民间性
        一、原汁原味民歌与洋腔洋调交响
        二、特色打击乐与西洋管弦乐
        注释
    第二节 时代交融性
        一、印象主义与民族标题
        二、集合思维与民族五声
    第三节 创作启示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鲍元恺音乐创作的“民族语言”——从《炎黄风情》谈起[J]. 伍国栋.  人民音乐. 2014(04)
[2]“鲍元恺现象”漫论[J]. 梁茂春.  艺术评论. 2014(03)
[3]《台湾音画》创作札记[J]. 鲍元恺.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3(03)
[4]德彪西《牧神午后》音色处理技术探微[J]. 梁宝忠.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2(01)
[5]音色的结构作用——论卢托斯拉夫斯基《第二交响曲》音色对比与配器布局[J]. 尹明五.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1(02)
[6]论多节拍对位及复节奏组合[J]. 刘永平.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8(04)
[7]《炎黄风情》蔚然成风[J]. 卞祖善.  人民音乐. 2007(03)
[8]申克理论的作图技巧[J]. 胡彭.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6(04)
[9]音级集合与申克式线性运动原则引发的创作思维——巴托克《小宇宙》新论[J]. 秦庆昆.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5(04)
[10]艺术的出路在于中西融合——(交响音乐系列《中国风》十年思考)[J]. 鲍元恺.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1(03)

博士论文
[1]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D]. 王中余.上海音乐学院 2008

硕士论文
[1]时代的歌者—鲍元恺音乐思想微探[D]. 胡笛.天津师范大学 2014
[2]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经典[D]. 曾立毅.厦门大学 2008
[3]鲍元恺《台湾音画》研究[D]. 廖美群.厦门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34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nyuetheory/3534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83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