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东汉文学文本中的洛阳形象

发布时间:2023-03-11 18:53
  “洛阳”是东汉文学集中书写的一个主要形象,从杜笃《论都赋》对洛阳“淳瀯”的否定到班固《两都赋》塑造的“仁德”的洛阳形象,中经《二京赋》对这一经典形象形同质异的改变,最后在东汉中后期下层文人的悲吟里不经意间呈现出了一个浮华富贵之状。“洛阳”这一形象在东汉文学的发展中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 这种形象变化的背后是知识分子与政权之间亲疏关系的变化。杜笃对洛阳形象的否定是因为其站在维护“西土稽老”利益的立场上。而班固对洛阳形象不遗余力地歌颂则是因为“势”与知识分子的密切合作所致。章、和以后,“势”的回归宣告了这一亲密合作的破产,于是知识分子不得不又退回到先前的角色,在强大的政治机器面前,他们只能委婉地以讽谏的方式表示他们对政治发展的见解。这就是《二京赋》对洛阳形象表面上赞颂实则讽谏的原因所在。到了东汉后期,卖官鬻爵大行其道,下层文人仕进无望,在京城徘徊的良宴会上借助古诗俗乐一抒己意,他们那随意的歌哭万端却不经意地呈现出了一个浮华的洛阳形象。 本文从东汉文学文本出发,试图勾勒出洛阳形象在东汉一朝的变化,通过对洛阳形象变化的研究,认为知识分子与政治分合是造成这一变化的内在原因。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二十世纪的赋体文学研究概述
    三、西汉时期赋的批评指向
    四、《古诗十九首》“五言之冠冕”文学史地位的确立
第一章 班固对洛阳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洛阳“仁德”渊源考述
    第二节 论都之争下的两种洛阳形象
    第三节 光武都洛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角色转变与《两都赋》的创作态度
第二章 《二京赋》:洛阳形象由法度向浮华的转变
    第一节 形同质异的洛阳形象
    第二节 继承与反叛:经典庇护下的曲折表达
第三章 富贵浮华的洛阳形象
    第一节 《五隐歌》:洛阳“仁德”形象的一次失败的颠覆
    第二节 富贵浮华的洛阳形象
    第三节 东汉古诗的社会地位及其与洛阳形象呈现之关系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学自觉说”的争论及其理论困局
    二、鸿都门学的文学史再审视
后记



本文编号:37600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7600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a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