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从预设立场到内在超越: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现代性”范式嬗变及多元面向

发布时间:2023-07-01 11:39
  "现代性"是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几代学者共同的理论追求,由此派生的文学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等概念,为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研究范型奠定了基础。它最初因对五四运动研究与韦伯的"现代性"理论这两个根源而被提出,而且又适逢冷战期间,因此具有鲜明的政治化预设立场。之后,因普实克与夏氏昆仲的学术实践,"现代性"被植入进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并以夏氏昆仲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大宗,"感时忧国"是夏志清"现代性"阐释的重要反映。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李欧梵的"启蒙/颓废现代性"与王德威的"自发现代性"先承后续,成为了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事关"现代性"论述的体系化呈现,推动了"现代性"的多元阐释。进入到21世纪,海外中国文学研究逐渐呈现出以海外华人学者为"主力军"的势态,"现代性"这一概念也因内在超越而呈现出向"文化现代性"过渡的势头。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预设立场:“现代性”与早期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二、多元阐释:“现代性”在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的过渡形态
三、内在超越:“文学现代性”何以走向“文化现代性”
四、结论:“现代性”未必“未完成”



本文编号:3836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836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8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