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十七年”时期上海的工人文学创作——暨工人小说家论

发布时间:2023-10-03 19:56
  我的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阐明“十七年”时期上海工人文学创作繁荣的原因。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分节论述。第一节分析“工人作者”这个概念。因为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为了展示工人阶级的力量这个政治目的而使用这个概念的,所以当时的理解比较宽泛,包括了三种情况的作者。而在今天严格地来看,应该只有各行各业的工人可以称为工人作者,党的文教干部不应包括在这个概念之内的。第二节,我梳理了自“革命文学”提出之始,“革命文学”或“无产阶级文学”对其创作主体的要求。从革命战争年代寄希望于革命的知识分子作家,到建国后更寄希望于真正工农出身的作家,共产党的领袖和文艺界的领导在这方面有较多论述,角度也不尽相同,我对此作了归纳和整理。第三节,我从经济原因上分析,认为建国后上海城市性质的变化、上海工业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人阶级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活动,为上海的工人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的创作素材。如果没有这样的经济建设形势,上海的工人文学创作是不可能达到繁荣的程度的。第四节,我从政治原因上分析,我认为这个时期是工人阶级政治地位最高的时期,工人阶级成了领导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共产党为了让工人阶级能够...

【文章页数】:14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十七年”时期上海工人文学创作繁荣的原因
    第一节 “工人作者”身份辩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文学”对创作主体的要求
    第三节 工人文学创作繁荣的经济原因
    第四节 工人文学创作繁荣的政治原因
        一、工人阶级政治地位和思想觉悟的提高
        二、多方面的保障机制
            (一) 文学部门的培养机制
            (二) 基层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教育、支持机制
    第五节 工人作者的个人努力
第二章 上海工人阶级文学的特点
    第一节 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
        一、劳动着是快乐的
        二、集体主义
        三、主人翁意识:技术民主
        四、技术倾向: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五、劳动美学
    第二节 城市描写
        一、“上海人”城市身份认同
        二、城市功能认同
        三、城市环境认同
        四、对地域语言的有限认同
        五、对市民趣味的警惕性描写
    第三节 上海工人阶级文学的局限
第三章 工人小说家论
    第一节 胡万春论
        一、亲情的依恋:儿童文学
        二、“钢铁圣手”:对上海钢铁工业的文学描绘
        三、共产党干部是群众的靠山和指路明灯
        四、成长的主题:接班
    第二节 费礼文论
        一、吃过苦中苦方知甜中甜:翻身的幸福
        二、制造业工人有志气:建设的速度
        三、竞争不是为了锦标:境界的魅力
    第三节 唐克新论
        一、美丽的心灵:可爱的纺织女工
        二、高贵的性格:平凡的英雄
        三、真实的魅力:中间状态的干部
    第四节 陆俊超论
        一、海洋风光,海外风情
        二、英雄的举动和硬汉的性格
        三、带有社会主义意识的国际主义
结语
附录一:陆俊超访谈录
附录二:费礼文访谈录
附录三:唐克新访谈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505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38505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4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