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源借词及其汉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13:17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源借词及其汉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日源借词是汉语外来词汇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以来,是日源借词传入汉语的两段高峰期。这期间的日源借词在汉语中的传播和发展异常迅速,对汉语及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大。从清末民初开始,中国对日本展开了全方位的学习。派出多人留学,编纂辞书,翻译日本书籍,出版教材,发行报刊,大量介绍并引进日本各领域的知识,于是日源借词大量涌入汉语,形成借入的第一次高潮。这次高潮加速了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并且在构词能力、构词方法及表现力上产生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在这段现代汉语词汇形成的时期,日源借词基本都是复音节,符合白话的要求,而且与口语非常相似,大量的日源借词补充了现代汉语词汇的不足,促进了汉语的词汇系统自我更新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日源借词传入的渠道、数量、规模与前一个时期有差别,最大的特点是媒介的普遍发展,使得日源借词传入途径更加多样化,生活类的日源借词占到传入数量的三分之二,新的语言成分很好的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日源借词进入到汉语后,读音、字形、语法、词义均发生变化,这个过程称之为“汉化”。当两种文化相互接触时,必然会发生借词的现象。研究借词不仅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日源借词传入到中国有两次高潮,这两次高潮在传入背景、传入内容、传入群体及传入途径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日源借词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影响。以两段时期传入的日源借词为研究对象,有助于改善阶段性研究不足的现状。另外,语言是承担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日源借词作为汉语言中一个鲜活的个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义,有利于中日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关键词】:日源借词 清末民初 改革开放 汉化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引言11-20
  • (一)选题缘起11-12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12-18
  •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18
  • (四)语料来源与研究方法18-20
  • 一、日源借词在不同时期的译介和传播20-23
  • (一)清末民初20-21
  • 1.政治环境20
  • 2.文化教育环境20-21
  • (二)改革开放以来21-23
  • 1.政治环境21
  • 2.文化教育环境21-23
  • 二、清末民初时期日源借词的传播特点和价值23-26
  • (一)清末民初时期日源借词的传播特点23-24
  • 1.规模大23
  • 2.日译教材数量多23
  • 3.传入渠道多,延续时间长23-24
  • (二)清末民初时期日源借词对汉语的影响24
  • (三)清末民初时期日源借词的社会价值24-26
  • 三、改革开放以来日源借词的传播特点和价值26-31
  • (一)改革开放以来日源借词的传播特点26-29
  • 1.科技术语引入较少,生活用语引入较多26-27
  • 2.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并用27-28
  • 3.回归词改造28-29
  • (二)改革开放以来日源借词对汉语的影响29-31
  • 1.词汇量的扩充29
  • 2.增强汉语的表现力29
  • 3.拓展汉语的造词力29-31
  • 四、汉语对日源借词的汉化31-43
  • (一)字形的变化31-33
  • 1.保留原形31-32
  • 2.省掉假名32
  • 3.简化字替代了繁体字32-33
  • 4.同音替代词的字形改造33
  • (二)读音的改变33-34
  • (三)词义的变化34-36
  • 1.理性意义的改造34-35
  • 2.附属色彩的变化35-36
  • (四)语法的渗透36-37
  • 1.词法结构受到了汉语的影响36
  • 2.进行时的表达36-37
  • 3.词缀的变化37
  • (五)网络日源借词37-40
  • 1.网络日源借词的译介方式38-39
  • 2.网络日源借词在中国流行的原因39-40
  • (六)日源借词的规范40-43
  • 1.规范词语的读音40-41
  • 2.规范汉语中对应词语的使用41
  • 3.规范字形及词义41
  • 4.标注介绍性应用借词41-43
  • 结语43-44
  • 附录44-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亦瑜;高职日语教育初探[J];云梦学刊;2001年04期

2 胡以男;日本的日语教育与日语教授法管窥[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02期

3 胡以男;中日日语教育考察——神户大学留学生中心日语教育考察所思[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日语教育振兴协会介绍[J];出国与就业;2002年17期

5 周新平;关于日语能力考试“出题基准”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日语知识;2003年06期

6 胡振平;中国日语学研究的可喜收获——兼评《日语口译学论稿》[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01期

7 ;“朝日”让你开口说日语[J];成才与就业;2005年20期

8 廖瑞平;;学习日语口译技巧[J];成才与就业;2006年09期

9 冯立华;;初、中级日语教育的指导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11期

10 金玉兰;;高校日语教育的现状和改革浅析[J];潍坊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静;;大学日语专业精读教材词汇研究——关于《新编日语》(1-4册)[A];首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士花;;华北沦陷区教育概述[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于洪全;我市中小学日语教育呈健康推进态势[N];大连日报;2008年

2 记者宋晖;高端学术会议提升中国日语教育水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姜乃强;赴日留学与日语教育呈现新动向[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张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文化软实力解读之日语国际推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章红雨;《标准日本语》缘何畅销20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6 铁军;立体解读人教社《标日》品牌之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7 师艳荣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文化软实力视阈中的国际交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姜乃强;留日说明会启示录[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王波;大连理工社缘何异军突起?[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凌蓉;关于日语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次仁德吉;有关日语委婉表达的考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郑艳青;汉语语气词“吧”与日语相应表达的对比与教学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3 崔艳茹;论古汉语“唇音”在日语中的演变[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贾修龙;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日语因果条件句汉译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5 王莹;日语复句的误用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6 曲紫瑞;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源借词及其汉化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7 赵灿;日语条件句习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赵烨;考察大学日语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马可英;民国时期中国人编日语教材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蔡欢;日语接续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清末民初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日源借词及其汉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10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