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况”类连词功能差异及历时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1 15:06
  本文的考察对象为“况”类连词,笔者试图运用三个平面、预设和焦点、词汇化和语法化等理论,分别通过共时和历时层面,展现“况”类连词的功能差异和演变的一些基本面貌与特点。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况”类连词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重点、研究价值。目前,结合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况”类连词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几近空白,本文的研究旨在填补这方面的空缺。第二章主要在共时层面上对“况”类连词在语义、句法、语用上存在的功能差异进行分析。语义差异主要表现在逻辑语义基础和语义强度两方面;句法差异主要表现在出现的句式范围、连接成分、单用和搭配格式、连用等方面;语用差异主要表现在预设的构建方式和标示焦点的功能上。第三章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在历时层面上研究“况”类连词的演变特点,着重探讨“况”类连词的产生时间、方式、过程、动因和机制。“况”类连词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词汇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主要的生成方式是:实词虚化、同义复合、附加词缀、虚词转化。“况”语法化为连词的最重要诱因是句首句法位置,作用机制有:重新分析、类推、隐喻、转喻和吸收。“而况”、“何况”、“况兼”、“况且”最先都是同义连词连用或固定短语结构... 

【文章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况”类连词研究述评
        1.1.1 共时研究
        1.1.2 历时研究
        1.1.3 成绩与不足
    1.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
        1.2.1 本文的研究目标
        1.2.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2.3 本文的研究重点
    1.3 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理论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特色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特色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况”类连词的功能差异分析
    2.1 “况”类连词语义差异考察
        2.1.1 “况”类连词的逻辑语义基础
        2.1.2 “况”类连词的语义强度差异
    2.2 “况”类连词的句法差异考察
        2.2.1 “况”类复音递进连词构词方式
        2.2.2 “况”类连词在复句中的使用功用
    2.3 “况”类连词的语用差异考察
        2.3.1 预设分析
        2.3.2 焦点标记功能
第三章 “况”类连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3.1 “况”类连词的演变概况
        3.1.1 上古时期产生的“况”类连词
        3.1.2 中古时期产生的“况”类连词
        3.1.3 近代汉语时期产生的“况”类连词
    3.2 递进连词“况”的演变考察
        3.2.1 “况”的来源
        3.2.2 递进连词“况(兄、況)”的历时演变
        3.2.3 递进连词“况”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3.3 递进连词“而况”的历时演变考察
        3.3.1 “而”递进连词用法的形成时间
        3.3.2 “而况”的连用
        3.3.3 连词“而况”的形成
        3.3.4 “而况”的“况且”义考察
    3.4 递进连词“何况”的演变考察
        3.4.1 “何况”中“何”的历时演变考察
        3.4.2 “何况”的词汇化
        3.4.3 “何况”的“况且”义考察
    3.5 递进连词“况兼”的历时演变考察
        3.5.1 “兼”递进连词用法的形成
        3.5.2 “况兼”的连用
        3.5.3 连词“况兼”的形成
    3.6 递进连词“况且”的历时演变考察
        3.6.1 “且”递进连词用法的形成时间
        3.6.2 “况且”的连用
        3.6.3 递进连词“况且”的形成
    3.7 小结:“况”类连词的演变特点
        3.7.1 “况”在演变中的地位
        3.7.2 “况”类连词复音化表现和方式
        3.7.3 “况”类连词产生的时间、方式、动因和机制
        3.7.4 功能精密化
第四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诗经》“且”字用法考察分析[J]. 覃觅.  河池学院学报. 2009(03)
[2]《诗经》“斯”字研究[J]. 方有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3]词汇语义演变的认知机制[J]. 周大军,赵德全.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4]《周易》“而”的用法探析[J]. 刘冬慧,董翠红.  语文学刊. 2008(14)
[5]释“矧”[J]. 谢维维.  梧州学院学报. 2007(04)
[6]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 吴福祥.  民族语文. 2007(02)
[7]《国语》递进复句及其关系词[J]. 苏振华.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09)
[8]“尚且A,何况B”句句法语义语用析说[J]. 吴锋文.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04)
[9]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 王寅,严辰松.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4)
[10]“兄”字本义考[J]. 闵爽.  语文研究. 2004(03)

博士论文
[1]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 武振玉.吉林大学 2006
[2]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 周静.华东师范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关联连词“况且”的多角度研究[D]. 戴宗杰.延边大学 2010
[2]“而且”、“并且”、“况且”的语义、语法、语用分析[D]. 朱四美.中南大学 2009
[3]《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连词研究[D]. 王月婷.苏州大学 2008
[4]递进类关联词语研究[D]. 沈迪.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梁书》连词研究[D]. 于丽娟.南京师范大学 2006
[6]《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 孙琦.辽宁师范大学 2006
[7]《宋书》连词研究[D]. 张爱丽.南京师范大学 2005
[8]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D]. 范崇峰.南京师范大学 2004
[9]汉语“更”类副词的历时考察[D]. 马碧.湖南师范大学 2004
[10]隋以前汉译佛经中的复音连词研究[D]. 曾晓洁.湖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449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449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4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