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30 00:06
  译学范式是翻译研究共同体在特定时期内广泛接受和遵守的翻译概念系统,是共同体成员的共同信仰和行动指南,并由此形成独特的研究传统、理论立场、学术目标、分析方法、术语体系等。译学范式的演进与译者主体性的构建紧密相关。本文将译者主体性置入译学范式演进的宏观理论视野中,通过明晰范式演进的内在逻辑与深层机制,把握译者主体性的构建轨迹、寻求译者主体性的合理定位。古典译学时期,翻译理论研究意识薄弱,未形成共同的研究范式,属于翻译研究的“前科学”时期,译者主体性基本上是一个含混的概念。西方译学部分考察了古罗马帝国、文艺复兴以及18世纪之后等几个重要历史时期。就宗教作品翻译而言,译者最初在“上帝的感召”下亦步亦趋地追随原作,民族语翻译的兴起使译者拥有了适度变通的自由,译者主体性整体上经历了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就世俗文学作品翻译而言,古罗马时期的翻译以译者对原作的征服与占有为基调;中世纪时期的译者基本上凭个人喜好从事翻译;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译者的原作意识依然较为淡薄;18世纪之后的西方译学逐渐摆脱了轻视原作的倾向,注重再现原作中的异质文化成分,译者的自由裁量空间相应受到压缩。中国译学部分以历次翻译高潮为主线... 

【文章来源】:中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范式·译学范式
        1.1.1 范式与范式批评
        1.1.2 译学研究与范式批评
        1.1.3 中国译学研究现状反思
    第二节 文学翻译与译者主体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结构
第二章 古典译学时期与译者主体性之含混
    第一节 从征服到臣服:西方翻译史中的译者
        2.1.1 译者作为征服者:古罗马帝国翻译述评
        2.1.2 民族语翻译:文艺复兴时期的译者形象
        2.1.3 原作意识的树立:近代翻译史上的译者形象
    第二节 译者作为文化构建者:重读中国翻译史
        2.2.1 佛教中国化与译者主体性透视
            2.2.1.1 东汉时期的附会佛经翻译
            2.2.1.2 魏晋时期的格义佛经翻译
            2.2.1.3 隋唐时期的义解佛经翻译
        2.2.2 近代西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透视
            2.2.2.1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2.2.2.2 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2.2.3 现代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透视
第三章 语言的“枷锁”:译者主体性之消解
    第一节 雅各布逊与结构主义语法
    第二节 奈达与转换生成语法
    第三节 卡特福德与系统语法
    第四节 译者的隐身:语言学范式的哲学溯源
    第五节 范式的修正与转换:语言学的转向
第四章 文化的“迷宫”:译者主体性之彰显
    第一节 翻译研究学派与译者主体的“发现”
        4.1.1 作选择的译者:霍姆斯的译学构想
        4.1.2 系统中的译者: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
        4.1.3 常规下的译者:图里的描述翻译学
    第二节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溯源
        4.2.1 文化意识的萌发:洪堡和本雅明
        4.2.2 翻译与文化的相遇: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思潮
        4.2.3 文化翻译的旗手:勒弗维尔与巴斯奈特
    第三节 “文化转向”与译者主体的“崛起”
        4.3.1 译者作为写作者:女性主义视野中的译者主体性
        4.3.2 译者作为共谋者: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译者主体性
    第四节 解构与颠覆:文化学范式的哲学基础
        4.4.1 伽达默尔与哲学解释学
        4.4.2 德里达与解构主义
    第五节 矫枉与过正: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反思
第五章 走向交往与实践的译者主体性
    第一节 走向社会交往的译者主体性
        5.1.1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概述
        5.1.2 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模式
            5.1.2.1 客观世界与语言学范式
            5.1.2.2 主观世界与文化学范式
            5.1.2.3 “客观—社会—主观”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模式
    第二节 走向社会实践的译者主体性
        5.2.1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概述
            5.2.1.1 惯习
            5.2.1.2 场域
            5.2.1.3 资本
        5.2.2 社会学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路径
            5.2.2.1 译者主体性与翻译场域的定位研究
            5.2.2.2 译者惯习与翻译场域(常规)的结合研究
            5.2.2.3 资本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路径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彦琮《辩正论》对我国译论的历史贡献[J]. 傅惠生.  中国翻译. 2011(01)
[2]“忠实”的嬗变——翻译伦理的多元定位[J]. 曾记.  外语研究. 2008(06)
[3]试析翻译的语言学研究[J]. 张柏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06)
[4]翻译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 武光军.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8(01)
[5]论中国近代翻译选材与意识形态的关系(1840-1919)[J]. 吴莎,屠国元.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11)
[6]译者“思维习惯”——描述翻译学研究新视角[J]. 邢杰.  中国翻译. 2007(05)
[7]翻译行为中的合理性问题[J]. 徐剑.  外语教学. 2007(02)
[8]从合理性的三个考察维度看翻译行为[J]. 徐剑.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01)
[9]行为理论与当代翻译理论研究[J]. 徐剑.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05)
[10]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方法[J]. 秦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6(02)



本文编号:3465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465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b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