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V也V了”构式特点及教学策略

发布时间:2021-11-05 22:14
  “V也V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用的格式,但是针对该格式的专门性研究却很少,目前只找到一篇。李维在她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V也V了”的多角度研究》对该格式有过详细的描写,其他只在研究其上位格式“V副VP”“V也VP了”时通过例句的方式偶尔提及,这些研究对这样一个常用格式的关注是不够的。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切入,详细分析该构式的构造、意义和功能,并对该格式的教学进行考察及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确定论文的研究范围,排除对目标格式有干扰的相似格式。考察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并引入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最后对本文的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第二章从精致还原主义理论出发,逐个分析“V也V了”构式的三个组件,对能够进入格式的“V”进行考察,分析目标格式对动词“V”的限制性。从“也”的意义,“也”的语义指向,“也”的语用量级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V也V了”中“也”的特点。最后对“了”的性质和属性进行了框定,为下文“V也V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从构式语法理论出发,证明“V也V了”为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构式,分析其构式义,包括主观性、...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范围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4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
    1.5 研究的不足与困难
第2章 “V也V了”的构件分析
    2.1 “V也 V了”格式中的“V”
        2.1.1 “V”的音节要求
        2.1.2 “V”的语体要求
        2.1.3 “V”的动性要求
        2.1.4 “V”的语法特征
    2.2 “V也V了”格式中的“也”
        2.2.1 “也”的意义
        2.2.2 “也”的语义指向
        2.2.3 “也”的语用量级
    2.3 “V也 V了”格式中的“了”
        2.3.1 “了”的性质
        2.3.2 “了”的有界
        2.3.3 “了”的属性
第3章 对“V也 V了”的构式义及拷贝成分V的分析
    3.1 “V也 V了”的构式义
        3.1.1 相关指导理论
        3.1.2 “V也 V了”的构式义试析
        3.1.3 “V也 V了”的构式证明
        3.1.4 “V也 V了”的主观情态义
            3.1.4.1 自我安慰义
            3.1.4.2 责备义
            3.1.4.3 对比义
    3.2 V与拷贝成分V的区别
        3.2.1 句法地位
        3.2.2 组合功能
第4章 “V也V了”的功能及篇章中的语义研究
    4.1 “V也 V了”的反预期信息功能
        4.1.1 与说话人预期相反
        4.1.2 与听话人预期相反
        4.1.3 与社会常理相反
    4.2 “V也 V了”结构的后续句研究
        4.2.1 “V也 V了”结构与其后续句的句法关系
        4.2.2 后续句的作用
    4.3 “V也 V了”构式的多重语言信息
第5章 平行格式“V都 V了”与“V也 V了”的比较
    5.1 格式的共性
    5.2 格式的个性
第6章 “V也V了”的教学分析
    6.1 教学大纲和教材考察
    6.2 “V也 V了”格式的教学建议
        6.2.1 “V也 V了”格式的基本意义及使用规则
        6.2.2 跟“V也 V了”有关的教学建议
            6.2.2.1 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6.2.2.2 重视交际练习
            6.2.2.3 提高学生对“V也 V了”格式的文化感知
    6.3 “V也 V了”格式的教学设计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评价构式“V都V了”与“V就V吧”的比较研究[J]. 周莉,曹玉瑶.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8(04)
[2]副词“也”的量级含义研究[J]. 邓川林.  中国语文. 2017(06)
[3]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J]. 施春宏.  当代修辞学. 2016(02)
[4]“V都V了”构式分析[J]. 李思月,刘敏.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07)
[5]“V也VP”的语用特征、认知解释及句式归属[J]. 王霞.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1)
[6]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的发展概况[J]. 王霞,钟应春.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9(01)
[7]试论“V也/都VP”的构造特征及其“也”、“都”的表达功用[J]. 王圣博.  汉语学习. 2008(05)
[8]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J]. 王霞.  北方论丛. 2008(05)
[9]试论负预期量信息标记格式“X是X”[J]. 齐沪扬,胡建锋.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2)
[10]表“类同叠加”的副词“也”的语义指向考察[J]. 徐霞.  天中学刊. 2003(04)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 陈鸿瑶.东北师范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中高级阶段日本留学生习得副词“也”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 刘洋.辽宁师范大学 2018
[2]“差点没+VP”格式意义及其对外汉语教学设想[D]. 谢春龄.南昌大学 2017
[3]“V着V着+VP”及其对外汉语教学[D]. 崔路冰.扬州大学 2017
[4]现代汉语“V也V了”的多角度研究[D]. 李维.陕西师范大学 2012
[5]现代汉语“V都V了”格式研究[D]. 林一佳.上海师范大学 2010
[6]现代汉语“V也VP了”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 高同英.华中师范大学 2008
[7]“V1也V1P”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 王霞.湖南师范大学 2003
[8]“连……都/也……”结构的认知考察[D]. 蔡永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478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478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4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