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8 01:48
  本文坚持“形式不同则意义不同”的学术理念,对谓词性主语句与谓词性宾语句在句法、语义、语用篇章和认知识解上的不对称性作出了描写与解释。全文由八章组成,其中主体部分占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并交代语料来源及结构安排。第二章为综述部分,简单评介了与谓词性成分作主宾语有关的两场大讨论。首先简单回顾了国内不同流派对“名物化”问题的认识,然后浅析“名物化”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不足;其次简单回顾了汉语词类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并重点分析了近年来词类标准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第三章研究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句法功能的不对称性现象,主要考察了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的搭配功能、句式制约条件以及出现频率。结果表明,从搭配功能来看,谓词性主语句的谓语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名词结构,也可以是小句形式;而谓词性宾语句的谓语只能是心理动词、言说动词、助动词、形式动词、终始动词等弱动作动词。从句式的制约条件来看,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所构成的特殊句式不同,"VP+AP"式中动句以及"V+O+V+C"式动词拷贝句,都是较为特殊的谓词性主语句。从出现频率来看,谓词性宾语的频率远远高于... 

【文章来源】:安徽大学安徽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7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谓词性成分
        1.1.2 主语和宾语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语料来源及符号说明
    1.5 结构安排
第二章 谓词性成分作主宾语问题研究综述
    2.1 名物化问题
        2.1.1 国内主流语言学派对名物化问题的研究
            2.1.1.1 传统语法的观点
            2.1.1.2 结构主义语法的观点
            2.1.1.3 形式—语义语法的观点
            2.1.1.4 生成语法的观点
            2.1.1.5 功能与认知语法的观点
        2.1.2 名物化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2.1.3 名物化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2.1.3.1 理论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2.1.3.2 方法论方面存在的不足
    2.2 汉语词类标准问题
        2.2.1 汉语词类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2.2 词类标准观念转变的原因及相关问题
    2.3 小结
第三章 句法功能的不对称
    3.1 搭配功能的不对称
        3.1.1 对谓语动词的制约
        3.1.2 重叠后句法功能的不对称
        3.1.3 同一谓语动词选择主宾语时语义类型的不对称
    3.2 句式制约条件的不对称
        3.2.1 "V+N+VP"式双宾句
        3.2.2 "VP+AP"式中动句
        3.2.3 "V+O+V+C"式动词拷贝句
    3.3 出现频率的不对称
        3.3.1 形容词作主宾语的统计研究
        3.3.2 动词、形容词句法功能的统计研究
        3.3.3 神经语言学的统计研究
        3.3.4 句法位顺序习得的统计研究
        3.3.5 古代文学作品用例的统计研究
    3.4 其他
    3.5 句法功能不对称的原因
        3.5.1 主宾语语义角色的制约
        3.5.2 谓语语义类型的制约
        3.5.3 构式的规约
    3.6 小结
第四章 语义特征的不对称
    4.1 自主性
    4.2 事物性
    4.3 指称性与陈述性
        4.3.1 指称与陈述的对立
        4.3.2 指称与陈述的相对性
        4.3.3 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指称功能的不对称
    4.4 小结
第五章 典型性对谓词性成分作主宾语的影响
    5.1 动词的典型性对其作主宾语功能的制约
        5.1.1 动作性
        5.1.2 及物性
        5.1.3 变化性
        5.1.4 有界性
    5.2 形容词的典型性对其作主宾语功能的制约
        5.2.1 形容词的分类
        5.2.2 形容词的典型性
            5.2.2.1 程度性
            5.2.2.2 连续性
            5.2.2.3 恒长性
    5.3 存在对立的原因
        5.3.1 词类意义的制约
        5.3.2 邻近原则的作用
    5.4 小结
第六章 语用篇章功能的不对称
    6.1 语篇功能的不对称
        6.1.1 谓词性主语是话题
        6.1.2 谓词性宾语是焦点
        6.1.3 语篇衔接功能的不对称
    6.2 信息特征的不对称
        6.2.1 谓词性主语的信息特征
        6.2.2 谓词性宾语的信息特征
    6.3 标记词的不对称
        6.3.1 谓词性主语的标记词
        6.3.2 谓词性宾语的标记词
    6.4 自由度的不对称
        6.4.1 与谓语动词结合的松紧度
        6.4.2 受语用因素影响的难易度
    6.5 谓词性成分作主宾语句的修辞效果
        6.5.1 名物化的修辞功能
        6.5.2 名物化分布的语体差异
    6.6 小结
第七章 认知机制的不对称
    7.1 汉语名物化问题的认知识解
        7.1.1 概念物化
        7.1.2 概念整合
        7.1.3 范畴转换
    7.2 词类和句法成分对应性问题的认知识解
        7.2.1 句法位置的制约
        7.2.2 心理世界对物质世界的制约
    7.3 谓词性主语句与谓词性宾语句认知识解的不对称
        7.3.1 谓词性主语句构式
            7.3.1.1 句式特征
            7.3.1.2 浮现意义
        7.3.2 谓词性宾语句构式
            7.3.2.1 句式特征
            7.3.2.2 浮现意义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本研究所做的基本工作和主要结论
    8.2 有待努力之处和今后的打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V+Num+是+Num”构式初探[J]. 张德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2)
[2]汉语主语和宾语的界定[J]. 张德岁,唐爱华.  宿州学院学报. 2011(01)
[3]汉语谓词性成分的界定[J]. 张德岁.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06)
[4]“在+处所”状态构式的事件表述和语篇功能[J]. 张国宪,卢建.  中国语文. 2010(06)
[5]关于句式义的成因[J]. 范晓.  汉语学习. 2010(04)
[6]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J]. 刘大为.  当代修辞学. 2010(04)
[7]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上)[J]. 刘大为.  当代修辞学. 2010(03)
[8]状态形容词研究综述[J]. 荣丽华.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
[9]名动分离原因综述[J]. 梁丹丹,韩笑.  当代语言学. 2010(02)
[10]功能语法与汉语语法研究[J]. 林忠.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7)

博士论文
[1]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 钟小勇.复旦大学 2008
[2]现代汉语身体动词的认知研究[D]. 李金兰.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 刘雪芹.复旦大学 2003
[4]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 王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硕士论文
[1]汉语名词化问题研究[D]. 黄明亮.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汉语的主语和话题之关系研究[D]. 周卫华.华中师范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5413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5413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5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