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正反问句和“吗”字是非问句的对比分析及习得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3 18:05
  在现代汉语的疑问句系统中,正反问句和“吗”字是非问句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在历时上两者同源(黄国祥,1986;吴福祥,1997),因此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二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淆现象。以前的研究多是分别对二者的句法形式或语用功能进行研究,较少系统地对这两种句式的句法形式和语用功能的异同比分析,未能有效解决二语习得中存在的偏误。本文主要运用邢福义(1996)小三角理论,对正反问句和“吗”字是非问句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语表形式上,正反问句句式灵活,且常使用删略变式;“吗”字是非问句句式较少变式,表述以带有谓语修饰性成分的句式为主。语里意义方面,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疑问程度上,正反问句的疑问程度普遍高于“吗”字是非问句,前者以高疑问程度表达为主,即纯粹询问,表低疑问程度时,语气较为平和,多强调答案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表说服意;后者多为低疑问程度表述,语气强烈,表反驳、指责、训斥等语意。语用分布上,正反问句较为正式,多分布于书面语体;“吗”字是非问句较为口语化。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的偏误分析,提出如下教学对策:除分期分级教学外,通过简化教学手段等形式,消除留学生对正反问句的回避心理,主张通过主体所...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1.3 已有研究回顾
        1.3.1 关于二者同源的研究
        1.3.2 关于二者句法形式的研究
        1.3.3 关于二者疑问程度的研究
        1.3.4 关于二者偏误分析的研究
    1.4 理论背景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正反问句和"吗"字是非问句的对比分析
    2.1 句法形式的差异
        2.1.1 正反问句的句法形式
        2.1.2 "吗"字是非问句的句法形式
        2.1.3 二者句法形式的异同
    2.2 疑问程度的差异
        2.2.1 正反问句的疑问程度
        2.2.2 "吗"字是非问句的疑问程度
        2.2.3 二者疑问程度的异同
    2.3 小结
第三章 正反问句与"吗"字是非问句的习得研究
    3.1 正反问句和"吗"字是非问句的偏误分析
        3.1.1 正反问句的常见偏误及分析
        3.1.2 "吗"字是非问句的常见偏误及分析
    3.2 正反问句与"吗"字是非问句的教学对策
        3.2.1 正反问句的教学对策
        3.2.2 是非问句的教学对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关疑问域的一点历时思考[J]. 李小军.  中国语文. 2010(06)
[2]对外汉语四类疑问句的习得顺序[J]. 李艳.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3]正反问句的句法特征及语义分析[J]. 方玲玲.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4]是非问疑问标记及疑问功能习得过程的个案跟踪调查[J]. 丁雪欢.  汉语学习. 2009(06)
[5]留学生汉语正反问句习得中的选择偏向及其制约因素[J]. 丁雪欢.  世界汉语教学. 2008(04)
[6]南方语言正反问句的来源[J]. 吴福祥.  民族语文. 2008(01)
[7]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J]. 陆俭明.  语言文字应用. 2005(01)
[8]英语是非问句汉译个案研究[J]. 朱纯深,吴旭东.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02)
[9]“吗”问句的确信度和回答方式[J]. 郭锐.  世界汉语教学. 2000(02)
[10]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J]. 李宇明.  中国语文. 1997(02)

硕士论文
[1]现代汉语是非问句的疑问程度研究[D]. 董宪臣.北京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048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6048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9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