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

发布时间:2022-12-25 16:39
  本文从语义分析与修辞文化阐释角度入手,重点分析了“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的语义特征、语义生成的途径。以“鬼”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鬼”语义演变,概括“鬼"语词生成途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各语义间的关联及其生成的文化成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语义生成途径丰富,而修辞化生成是其语义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1.2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2章 "鬼"及语素"鬼"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上)
    2.1 "鬼_1"与"鬼_1~"、"~鬼_1"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
    2.2 "鬼_2"与"鬼_2~"、"~鬼_2"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
    2.3 "鬼_3"与"鬼_3~"、"~鬼_3"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
    2.4 "鬼_4"与"鬼_4~"、"~鬼_4"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
第3章 "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下)
    3.1 "鬼_5"与"鬼_5~"、"~鬼_5"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
    3.2 "鬼_5"与"鬼_6~"、"~鬼_6"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
    3.3 "鬼_7"与"鬼_7~"、"~鬼_7"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
    3.4 "鬼_8"与"鬼_8~"、"~鬼_8"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
    3.5 "鬼_9"与"鬼_9~"、"~鬼_9"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
    3.6 "鬼_(10)"与"鬼_(10)~"、"~鬼_(10)"的语义分析及修辞文化阐释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各语义之间的关联及其文化成因
    4.1 "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各语义之间的关联
        4.1.1 "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生成的共同社会基础
        4.1.2 "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存在的共同人文基础
        4.1.3 "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发展的共同心理基础
    4.2 "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语语义生成的文化成因
        4.2.1 "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与图腾崇拜
        4.2.2 "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与自然崇拜
        4.2.3 "鬼"及语素"鬼"参构语词与宗教崇拜
    4.3 本章小节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之成因[J]. 雷祥艳.  大众文艺. 2010(04)
[2]释“鬼”[J]. 郑宇.  晋中学院学报. 2007(01)
[3]《说文解字》鬼部与中国鬼神文化[J]. 吕胜男,王寒娜.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4]与“龙”有关的词语及“龙”的文化象征涵蕴[J]. 焉德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04)
[5]中国鬼节与阴阳五行:从清明节和中元节说起[J]. 高洪兴.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6]中国鬼神文化与小说[J]. 应锦襄.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7]论孔子的鬼神观[J]. 刘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S1)
[8]论原始先民灵魂、鬼神观念产生发展的轨迹及其要素[J]. 姚周辉.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
[9]释“鬼”[J]. 胡津龄.  学语文. 2003(04)
[10]“鬼”字用法的发展及对汉语词汇的影响[J]. 陈波.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本文编号:3726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726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9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