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教师不同言语方式对学龄初期儿童言语理解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3-02-18 11:39
  新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说者描述的内容,不仅对正在与之对话的听者而言,而且对任何能听到他们对话的人(旁观者)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即“说者-听者-旁观者”模型。以往考察该模型的研究大多以成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在儿童言语习得过程中,其作为听者和旁观者的言语理解的发展过程却很少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教师在不同言语情境下对七巧板图形的生成描述,来研究学龄期儿童对教师言语行为的理解及其发展,通过两个分别以儿童作为听者和旁观者的视角,考察教学情境下教师的不同言语行为对学龄期儿童言语理解的影响。实验一以新言语行为框架中“说者-听者-旁观者”的“听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教师不同的言语行为对作为听者的学龄初期儿童言语理解的影响。采用2(言语情境:独白言语、对话言语)×言语轮次(轮次:1、2、3、4、5、6、7、8)的两因素实验设计,结果显示:随着轮次的增加,两种语境下的儿童言语理解的正确率都会上升;且相比于独白言语,教师使用对话言语的情境下,儿童言语理解的正确率更高。实验二以新言语行为框架中“说者-听者-旁观者”的“旁观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教师不同的言语行为,对作为旁观者的学龄初期儿童言语理解的...

【文章页数】:3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引言
    2.概念界定
        2.1 言语相关概念
            2.1.1 语言
            2.1.2 言语
            2.1.3 言语行为
        2.2 言语理解相关概念
            2.2.1 言语生成
            2.2.2 言语理解
        2.3 言语交际相关概念
            2.3.1 言语交际
            2.3.2 对话与对话言语
            2.3.3 独白与独白言语
    3 言语行为影响言语理解的理论解释
        3.1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演变
            3.1.1 施行话语与记述话语
            3.1.2 言语行为三分说
        3.2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3.3 关联理论
            3.3.1 话语关联
            3.3.2 语境效果
            3.3.3 话语关联性
        3.4 新言语行为分析理论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1 前人研究的局限
    2 研究思路
    3 研究创新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实验1 教师言语行为对学龄初期儿童言语理解的影响:听者角度的证据
        1.1 研究目的
        1.2 实验假设
        1.3 实验设计
        1.4 实验流程
        1.5 结果
            1.5.1 不同语境下,教师言语生成字数的描述统计及差异检验结果
            1.5.2 不同语境下,儿童言语理解的正确率
    实验2 教师言语行为对学龄初期儿童言语理解的影响及其发展:旁观者角度的证据
        2.1 实验假设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流程
            (1)前测实验
            (2)正式实验
        2.4 实验结果
            2.4.1 智商分数和工作记忆的同质性检验
            2.4.2 不同实验条件下选择正确率的描述统计结果
        2.5 结论
第四部分 总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与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448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7448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6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