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中美硕士论文致谢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1 15:19

  本文关键词:中美硕士论文致谢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致谢是论文写作的一个必要部分。致谢不仅为作者提供了一个对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学术帮助和精神支持的个体表示感谢的机会,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人学术能力与社会身份的机会。然而,此体裁在学术用途英语中仍未引起足够重视。此外,中美硕士论文致谢部分的对比研究仍是凤毛麟角。本文参照Hyland(2004)的模型,旨在对比中美学生硕士论文的致谢部分。本文在自建数据库的基础上,探究了中美语言学和文学专业学生硕士论文致谢的体裁结构和语言特征。首先,关于体裁结构,有以下几点发现:第一,致谢语步在两组致谢文本中都是必备语步,反思语步和宣称语步是可选语步,同时应用三种语步的文本很少。第二,反思语步出现在美国学生致谢文本的任何位置,而一般出现在中国学生致谢文本中的开头或中间位置。第三,宣称语步通常出现在致谢文本的末尾。关于两组文本中的致谢语步,大部分文本的致谢语步只包含致谢学术支持,包含所有步骤的致谢语步很少。关于致谢语步的语言特征,有以下几点发现:第一,表示致谢意义的动词在美国学生致谢语步中出现频率最高,而表示致谢意义的名词在中国学生致谢语步中出现频率最高。第二,含致谢动词的句子在美国学生致谢语步中出现频率最高,而含致谢名词的句子在中国学生致谢语步中出现频率最高。第三,两组文本的致谢语步中大部分句子用I作主语。第四,关于名词/名词词组作为主语,发现如下:第一,美国学生用指人或上帝的名词/名词词组作为句子主语多于中国学生。第二,中国学生用致谢名词/名词词组和表示论文写作的名词/名词词组作为句子主语多于美国学生。第三,两组学生用表示不同帮助的名词/名词词组作为句子主语均较频繁。希望本文的发现能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对致谢重要性的认识,并对学术写作中致谢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致谢 体裁分析 语言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H1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12-13
  • 1.2 Research Organization13-15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5-30
  • 2.1 Genre and Genre Analysis15-19
  • 2.1.1 Definitions of Genre by Different Linguistic Traditions15-18
  • 2.1.2 Research of Genre Analysis by ESP Approach18-19
  • 2.2 Previous Studies on Acknowledgements19-30
  • 2.2.1 Bibliometic Studies19-21
  • 2.2.2 Move Analysis21-27
  • 2.2.2.1 Studies in One Specific Cultural Background21-23
  • 2.2.2.2 Comparative Studies in Different CulturalBackgrounds23-26
  • 2.2.2.3 Studies Focusing on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26-27
  • 2.2.3 Pragmatics Studies27-29
  • 2.2.4 Rational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29-30
  • Chapter Three Research Methods30-38
  • 3.1 Research Questions30
  • 3.2 Data Collection30-32
  • 3.3 Methods32-33
  • 3.4 Procedures33-38
  • 3.4.1 The First Phase33
  • 3.4.2 The Second Phase33-38
  •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38-68
  • 4.1 Generic Structure of Acknowledgements38-40
  • 4.2 Generic Structure of the Thanking Move40-51
  • 4.2.1 Presenting Participants40-42
  • 4.2.2 Thanking for Academic Assistance42-43
  • 4.2.3 Thanking for Providing Resources43-44
  • 4.2.4 Thanking for Moral Support44-45
  • 4.2.5 Thanking for God45-46
  • 4.2.6 The Arrangement Order of Thanked Addressees46-50
  • 4.2.7 Summary50-51
  • 4.3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Thanking Move51-59
  • 4.3.1 Lexical Choices of the Thanking Move51-53
  • 4.3.2 Sentence Patterns of the Thanking Move53-55
  • 4.3.3 Subjects of the Thanking Move55-59
  • 4.4 Analysis of Examples and Discussion59-65
  • 4.5 Summary65-68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8-72
  • 5.1 Major Findings68-69
  •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69-70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70-72
  • References72-77
  • Appendix Ⅰ77-78
  • Appendix Ⅱ American Dataset78-80
  • Appendix Ⅲ Chinese Dataset80-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翠连;;一项对国外硕士论文引言的语类研究[J];山东文学;2009年S4期

2 ;《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总体介绍[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李醒民;在思想解放的旋涡中——我的硕士论文的写作经过和多舛命运[J];学术界;2003年03期

4 Jill Serjeant ,潘卫民 ,焦亚萍;How Google Became a Cultural Phenomenon[J];科技英语学习;2004年06期

5 ;南京政治学院名师[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嘉木;;看,他们的人生多精彩[J];时事(时事报告高中版);2006年01期

7 杨玉圣;刘光迎;郑俊琰;;人文社科博士硕士论文的文库[J];书城;1996年01期

8 ;“中国侨乡研究博士、硕士论文资助计划”启事[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4年02期

9 宋术玲;于江强;;三篇硕士论文的摘要简评[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5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曼娜;陈晨;陈晓芬;郑祥;;我国再生水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趋势——基于博硕士论文与专利的分析[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章)[C];2014年

2 赵文;;国内第一篇涉及“政府采购与国家安全”的硕士论文[A];政府采购改革与国际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闻理;《硕士论文写作》一书出版[N];大众科技报;2001年

2 刘 齐;博士硕士论文九病[N];学习时报;2004年

3 肖鹰;打假还是假打:“154位学人”对1个女人的战斗[N];文学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祥;期刊论文与硕士论文中词串的对比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2 刘朝晨;国内硕博论文与国外期刊论文结果与讨论部分引用对比研究[D];大连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孟凡玲;中美硕士论文致谢的对比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朱琼;学术研究话语中的引用:硕士论文和期刊文章的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5 方玉娟;中外英语硕士论文中引用情况的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岑再;英语硕士论文和学术期刊文章中转述动词的对比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俞娜莎;语言学类硕士论文结论部分主位结构及主位推进模式对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8 王玲珑;[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栾婷燕;[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

10 郝秀斌;英语硕士论文文献综述部分转述动词使用的语料库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美硕士论文致谢的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384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7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