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基于宏事件特征的汉语动结式时体问题的认知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6 06:13

  本文关键词:基于宏事件特征的汉语动结式时体问题的认知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根据宏事件特征理论,汉语动结式中动作与结果之间没有时间间隔。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证明了这一论断。但是,实证研究同时发现,汉语动结式具有与英语动结式不同的宏事件特征:当动作与结果之间没有直接致使关系时,动结式不具备宏事件特征,动作与结果之间存在时间间隔。汉语动结式这一特殊的时体特征是由其双动词的句法结构和非规约性复合动词的能产性造成的。
【作者单位】: 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汉语动结式 时间间隔 宏事件特征 实证研究
【基金】: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英汉事件表征的认知实证对比研究”(项目编号:ZYGX2014J125)和“从英语动结式角度探究句法语义界面”(项目编号:ZYGX2010J138) 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英语动词分类”(项目编号:Y02002011301012)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1.引言动结式的时体问题关注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时间间隔(Action-Result Gap,简称ARG)。学界普遍同意英语动结式中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存在时间间隔(Goldberg 1995;GoldbergJackendoff 2004:532-568),但是对于汉语动结式时体问题的探讨目前还相对较少(赵琪2009:258-265)。Ta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国锋;吴建伟;;宏事件特征与英汉语位移运动事件的切分和表征[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施春宏;;动结式致事的类型、语义性质及其句法表现[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3 严辰松;;伦纳德·泰尔米的宏事件研究及其启示[J];外语教学;2008年05期

4 郑国锋;;宏事件特征与英汉语位移运动事件的切分——一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J];外国语文;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培玉;欧阳柏霖;;《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质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薛玉萍;;汉语运动事件框架语言类型归属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蔡淑美;;现代汉语“前、后”时间指向的认知视角、认知机制及句法语义限制[J];当代语言学;2012年02期

4 陈钦;;“哭瞎了眼睛”的构式语法阐释[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1年04期

5 常婧;;汉语动结式受事论元的实现方式[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詹卫东;;复合事件的语义结构与现代汉语述结式的成立条件分析[J];对外汉语研究;2013年00期

7 施春宏;;动词拷贝句的语法化机制及其发展层级[J];国际汉语学报;2014年01期

8 张全生;王宇轩;;述结式致使语义范畴[J];汉语学报;2008年02期

9 宗守云;;补语“透”语义的泛化和虚化[J];汉语学习;2010年06期

10 刘培玉;刘人宁;;复动“V得”句的构造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孙肇春;汉语事体结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4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6 谢都全;论元实现和事件结构:动词短语句法[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7 王晓庆;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高亚亨;汉语心理认同类“把”字句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卢军羽;英汉动后论元事件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丁薇;基于概念结构理论的把字句研究与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于婷婷;动结式补语语义指向的判别条件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张汶静;汉语“V+得+C”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闵捷;副词“生”与“生生”的多角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陆燕萍;基于构式语法的汉语动结式习得偏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曾学慧;《野叟曝言》述补结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7 叶晨;“二拍”述补结构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8 周红;中国大学生对英语动语结构的二语习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马婷;汉语动补复合词的句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方友;英语动结结构的构式语法识解[D];西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曾传禄;;“从+X”的语义语用功能[J];北方论丛;2008年05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黄锦章;;移动动词与上古汉语的类型学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张全生;王宇轩;;述结式致使语义范畴[J];汉语学报;2008年02期

6 马真,陆俭明;形容词作结果补语情况考察(二)[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7 袁毓林;汉语句子的文意不足和结构省略[J];汉语学习;2002年03期

8 严辰松;;构式语法论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张辉;杨波;;心理空间与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郭姝慧;现代汉语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5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春宏;;动结式形成过程中配位方式的演变[J];中国语文;2004年06期

2 熊仲儒;刘丽萍;;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熊仲儒;刘丽萍;;动结式的论元实现[J];现代外语;2006年02期

4 刘街生;;动结式组构的成分及其关系探讨[J];语言研究;2006年02期

5 吴茂刚;;近二十年来动结式研究述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6 彭国珍;;偏离类动结式的句法特性[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林燕;徐兴胜;;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派生问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任俊红;;汉语动结式存在的认知理据[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林燕;;动结式复合词的核心问题[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赵琪;;英汉动结式的共性与个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施春宏;;动结式的配价分析[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3 孙英杰;;动结式的语义、论元结构及补语指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杨洁;;“V着(zháo)”与“V到”的替换条件及其动因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何玲;英汉动结构式增效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宋文辉;现代汉语动结式配价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赵琪;英汉动结构式的论元实现[D];复旦大学;2009年

5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张翼;复合动词和及物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查方;动结式“V满”及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美玲;动结式和可能式不对称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梁彤;动结式的配位方式及相关句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方亚;致使义动结式的典型特征和基本格式[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薛李;动结式“V穿”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辰而;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致使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王鑫;有关“动_1+动_2”类动结式的几个问题[D];山西大学;2003年

9 郑尧;动结式的语用解释及其进入相关句式的原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白燕;基于对比分析的朝鲜族学生动结式习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宏事件特征的汉语动结式时体问题的认知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485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6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