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英汉“儿童”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30 18:01

  本文关键词:英汉“儿童”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经验主义和体验现实主义哲学地位的确立为隐喻的认知观提供了基础假设。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能够组织和构建概念的认知工具,很大程度上通过语言表现出来。隐喻包含着一系列系统化的映射,这些映射的建立基于人类的体验经验。然而,任何认知和体验本质上都离不开文化,因此更多学者开始关注文化及社会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类理解其体验以及建立在这些体验基础上的概念隐喻。K?vecses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对隐喻现象研究做了更多的社会文化延展,他将视角转向文化背景下隐喻所呈现的普遍性和差异性。由于隐喻作为一种认知世界的概念结构也能体现出文化特定性,因此隐喻是认知和文化双导向的现象。“儿童”这个概念指代的是18岁以下的相对于成人的人类群体。我们发现人类思考或是谈论儿童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表现为日常话语体系中存在大量的儿童隐喻性陈述。而事实上,这些隐喻性陈述所反映出的也恰恰是成人特定的儿童观,即成人社会依照一定的期待和需求对儿童进行的社会建构。儿童相对成人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未成熟性和可发展性,如何看待儿童的未成熟性与可发展性则涉及到人们的儿童观。基于语料,本文试图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儿童隐喻性陈述进行对比研究,具体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儿童”这个概念是如何通过其他概念域的概念得到构建的?(2)英汉日常语境下的儿童隐喻有何普遍性和差异性?(3)如何从文化认知角度对这些普遍性和差异性作出解释?针对以上三个问题,本研究有如下发现:(1)人类对儿童的隐喻性构建和识解是通过始源域和目标域“儿童”之间的一系列具体映射实现的。通过研究,本文在属类层面概括出了六个英汉共有且显著使用的儿童概念隐喻。除此之外,本文还确定了一些属类层面具有跨文化差异的儿童概念隐喻,以及相同儿童概念隐喻下的具体实例化差异。(2)在对儿童隐喻的跨文化普遍性作出解释时,我们发现:基于人类经验事实,英汉存在相似的儿童典型认知模型,这将激发出人类跨文化构建相似儿童隐喻的潜能。另外,对于某些始源域概念的共有体验和认知也有助于解释跨文化背景下的儿童隐喻普遍性。(3)不同的体验经验和不同的认知偏好共同导致了跨文化的儿童隐喻差异。尤其是不同的儿童文化模型使儿童典型认知模型中的不同方面得以突出,从而导致突显的儿童隐喻呈现差异。而相同始源域下某些概念的不同认知和文化模型造成了属类层面同一儿童概念隐喻下具体呈现的差异。英汉儿童隐喻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探索“儿童”概念的隐喻构建,以及这一过程与人类认知体验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促进了我们对传统儿童观的反思,为更加科学的儿童观的构建做基础。另外,本文从文化认知视角对跨文化儿童隐喻进行的探讨也为其他跨文化隐喻现象研究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儿童概念隐喻 儿童观 跨文化 认知模型 文化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5;H31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8
  • Abstract8-10
  • 摘要10-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7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4
  •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Significance14-15
  • 1.3 Methodology15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5-17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7-28
  • 2.1 Reviews of Metaphor Studies17-22
  • 2.1.1 Traditional Views of Metaphor17-19
  • 2.1.2 Cognitive Views of Metaphor19-21
  • 2.1.3 Cultural Cognitive Views of Metaphor21-22
  • 2.2 Reviews of Studies on Metaphors for Children22-27
  • 2.2.1 Studies on Metaphors for Children Abroad23-24
  • 2.2.2 Studies on Metaphors for Children at Home24-27
  • 2.3 Summary27-28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8-38
  • 3.1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28-35
  • 3.1.1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29-30
  • 3.1.2 Two Properti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30-31
  • 3.1.3 Working Mechanisms of Conceptual Metaphor31-33
  • 3.1.4 The Experiential Ba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33-35
  • 3.2 Cognitive Models and Cultural Models35-36
  • 3.2.1 Cognitive Models35
  • 3.2.2 Cultural Models35-36
  • 3.3 Summary36-38
  • Chapter Four Major Mapping Models of Metaphors for Children38-67
  • 4.1 Metaphors for Children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39-57
  • 4.1.1 CHILDREN ARE VALUABLE POSSESSIONS39-42
  • 4.1.2 CHILDREN ARE PLANTS42-46
  • 4.1.3 CHILDREN ARE ANIMALS46-49
  • 4.1.4 CHILDREN ARE SUPERNATURAL BEINGS49-51
  • 4.1.5 CHILDREN ARE CONTAINERS51-54
  • 4.1.6 CHILDREN ARE MOLDABLE RESOURCES54-57
  • 4.2 Chinese-specific Metaphors for Children57-62
  • 4.2.1 CHILDREN ARE RUNNERS57-60
  • 4.2.2 CHILDREN ARE AUTHORITY BEINGS60-62
  • 4.3 English-specific Metaphors for Children62-66
  • 4.3.1 CHILDREN ARE EXPLORERS62-64
  • 4.3.2 CHILDREN ARE CONSTRUCTORS64-66
  • 4.4 Summary66-67
  • Chapter Five Cultural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s on Metaphors for Children in Chineseand English67-88
  • 5.1 Interpretation on Cross-cultural Universality of Metaphors for Children67-75
  • 5.1.1 Similar Prototypical Cognitive Model for Children68-70
  • 5.1.2 Shared Embodied Experience of Source Domains70-75
  • 5.2 Interpretation on Cross-cultural Variations of Metaphors for Children75-85
  • 5.2.1 Dimensions of Metaphorical Variation75-77
  • 5.2.2 Causes of Metaphorical Variation77-85
  • 5.3 Summary85-88
  • Chapter Six Conclusion88-91
  • 6.1 Major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88-90
  • 6.2 Limitations and Future Prospects90-91
  • References91-9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屠金莉;苏立昌;;中医概念隐喻及其文化特征研究[J];语文学刊;2009年15期

2 王婷;;概念隐喻在诗歌语篇中的连贯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3年27期

3 谷化琳;概念隐喻及其引申[J];大学英语;1989年06期

4 李勇忠,李春华;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年06期

5 陆全;利用概念隐喻提高对词语的理解[J];咸宁师专学报;2001年05期

6 黄祖江;谈汉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陆全,贾启鸿;利用概念隐喻提高对词语的理解[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年03期

9 徐梦云;概念隐喻的跨文化动态投射模型初探:以“爱”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孔秋梅;隐喻——从修辞格隐喻到概念隐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俊;;简论空间概念隐喻[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维真;;跨文化概念隐喻和思维[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雁翎;;从众参与者中的概念隐喻:MOREIS GOOD[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朱海燕;;Evaluating Temporal Metaphor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菁;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林佑益;基于认知心理语言的五行概念隐喻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3 谷浩荣;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藏象学说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金晶银;汉韩情感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5 丁月华;概念隐喻理解中的美感体验对科学概念理解的作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嘉;论俄语中的概念隐喻[D];吉林大学;2011年

2 吕新慧;广告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林娜;概念隐喻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渤海大学;2015年

4 曹玉姣;《水浒传》概念隐喻的俄译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5 张国权;英文商业广告中的概念隐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6 徐婷;Once More to the Lake中概念隐喻认知分析及其汉语译文的认知翻译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赵亚男;基于新HSK词汇大纲汉语名词的概念隐喻分析与应用[D];海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杨利盈;中国大学生就业新闻报道标题的概念隐喻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9 刘松显;从认知角度探究德汉概念隐喻[D];黑龙江大学;2014年

10 李杨;概念隐喻视域下的英汉温度隐喻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英汉“儿童”概念隐喻的文化认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28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028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0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