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黄石方言指示代词“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1 00:07

  本文关键词:黄石方言指示代词“果”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众所周知,黄石方言有明显的赣话痕迹,又带有江淮官话的语言特征,近十年来有接近武汉话的趋势,这就形成了其既有赣方言语言特色、又受西南官话影响的黄石方言体系。在黄石方言中,“果”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指示代词。句法方面,“果”可以与形容词、动词、名词搭配,在句中充当多种成分。语义方面,“果-”类搭配语义指向丰富,通常指向它所指代的词,无论它在句中充当何种成份。语用方面,“果-”类搭配在话题和篇章衔接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功能。“果”是黄石“地标性”方言词,功能较强大,但学界却对此关注和研究甚少。本文尝试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对“果”及其搭配形式进行探讨研究。论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引言,主要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论题相关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是“果”的句法分析,分别讨论了当它表程度与表状态时与形容词、动词、名词等搭配时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法成分的情况。第三章是“果”的语义特点,主要从指示程度、方式、数量、性状等方面来考察。第四章是“果”同“才”、“蛮”、“几”在句法和语义方面的比较。第五章是“果”的语用功能,主要有话题引入、话题转换、话题维持、话题结束以及回指、预指和外指等功能。第六章则是对本文的研究进行的总结以及得出的结论。
【关键词】: 指示代词 句法功能 语义特点 语用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5
  • 1.1 研究对象9-10
  • 1.1.1 黄石与黄石方言9
  • 1.1.2 黄石方言中的“果”9-10
  • 1.1.3 语料来源10
  • 1.2 与论题相关的研究历史与现状10-13
  • 1.2.1 共同语指示代词的研究10-11
  • 1.2.2 方言指示代词的研究11-12
  • 1.2.3 黄石方言的研究12-13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13-15
  • 2. 句法分析15-24
  • 2.1 作谓语15-16
  • 2.1.1“ 果+形容词”15-16
  • 2.1.2 “果+动词”16
  • 2.2 作定语16-17
  • 2.2.1 “果+形容词”16-17
  • 2.2.2 “果+动词”17
  • 2.3 作状语17-18
  • 2.3.1 “果+状态形容词”17
  • 2.3.2 “果+性质形容词”17
  • 2.3.3 “果+形容词+动词”17-18
  • 2.4 作补语18
  • 2.4.1 “果+性质形容词”18
  • 2.4.2 “果+动词”18
  • 2.5 包含“果”的常见短语18-20
  • 2.5.1 “有/没有/像/不像+(名词或代词)果+形容词”18-19
  • 2.5.2 “名词/代词+果+形容词+(数词)+量词+名词”19
  • 2.5.3 “果+一+动词”19-20
  • 2.5.4 “果+量词+名词”20
  • 2.6 “果样”20-24
  • 2.6.1 作主语21
  • 2.6.2 作宾语21
  • 2.6.3 作定语21-22
  • 2.6.4 作状语22
  • 2.6.5 作补语22
  • 2.6.6 作插入语22
  • 2.6.7 “果样/果+形容词+法子”22-24
  • 3. 语义特点24-30
  • 3.1 指示程度24-27
  • 3.1.1 “果+形容词”24-26
  • 3.1.2 “果+动词”26-27
  • 3.2 指示方式27
  • 3.2.1 “果+形容词”27
  • 3.2.2 “果+动词”27
  • 3.3 指示数量27-28
  • 3.4 指示性状28
  • 3.5 “果样”的语义指示28-30
  • 4. 与“才”、“蛮”、“几”的句法、语义比较30-36
  • 4.1 才30-31
  • 4.1.1 作谓语30-31
  • 4.1.2 作补语31
  • 4.2 蛮31-33
  • 4.2.1 作谓语31-32
  • 4.2.2 作定语32
  • 4.2.3 作状语32
  • 4.2.4 作补语32
  • 4.2.5 包含“蛮+动词/形容词”的短语32-33
  • 4.3 几33-36
  • 4.3.1 作谓语33
  • 4.3.2 作定语33-34
  • 4.3.3 作补语34
  • 4.3.4 包含“几+动词/形容词”的短语34-36
  • 5.语用功能36-45
  • 5.1 话题的引入36-37
  • 5.2 话题的转换37-38
  • 5.3 话题的维持38
  • 5.4 话题的结束38-39
  • 5.5 回指39-42
  • 5.5.1 显性回指39-41
  • 5.5.2 隐性回指41-42
  • 5.6 预指42-43
  • 5.7 外指43-45
  • 6. 结语45-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劳醒华;简述古汉语指示代词向非代词的转化[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郑芷莲,于长春;俄语中指示代词的确定范畴[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邝萍;英汉文中指示代词照应作用的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陈_g;;新县方言的指示代词[J];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02期

5 蒋华;;指示代词研究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李冬香;;湖南省岳阳县方言的指示代词[J];贺州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全薇;;国外关于指示代词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8年34期

8 邹晓玲;;指示代词“这”的若干问题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枫;;试论指示代词“然”到连词“然”的虚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常远;;浅述不同时期指示代词的特点[J];科技信息;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毛家菊;张琳;夏爱军;陆汝占;;情景中汉语指示代词短语解释的形式化[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陈燕玲;;泉州方言基本形指示代词初探[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姜庆姬;;汉语和韩语词汇的潜性与显性——以兄弟姐妹类称谓语、指示代词、数词为主[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邓兆红;;英汉指示代词“的”与“that”的语法化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齐林;;汉语系词“是”的研究综合论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河北省武安市第一中学 张子艳;关于“是”[N];学知报;2010年

2 王传荣 孟庆钰;巧辩速记多音多义字(十)[N];语言文字周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薇;海盐话的指示代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远;指示代词“这/那”类汉英对比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郝冬梅;汉英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宋晓晖;汉、韩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李阿雪;俄汉指示代词功能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韩松岭;指示代词“这/那”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船津良介;汉日指示代词的对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林筠涵;留学生对“这、那”类指示代词的习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苏宝红;中学生对于英语空主语习得的调查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邢艳丽;中亚留学生“这”“那”类指示代词偏误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10 洪远瑶;黄石方言指示代词“果”的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黄石方言指示代词“果”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3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03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d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