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再”与动词及否定词搭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01:01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再”与动词及否定词搭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作动词 心理动词 情态动词 否定词


【摘要】:本文主要从“再”的组合环境出发,在具体的组合环境中,对“再”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深入地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起到一个积极的补充作用。全文包括绪论以及正文,正文包括五章内容,其主要内容分别是:绪论主要是指明文章的研究对象以及选题依据,说明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并且对“再”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论述。第一章主要从“再”与动作动词搭配这个角度出发,研究具体的组合环境,深入挖掘“再”的语义特征。第二章从“再”与心理动词组合的角度出发,发现“再”与不同的心理动词搭配时,所要求的组合环境的不同,并且从动词“有界”与“无界”、[+正向]与[+负向]等角度分析。第三章考察“再”与情态动词搭配的情况,“再”与情态动词进行组合大部分位于否定句中,用于肯定句的情况比较少,发现否定与情态联系密切。第四章分析研究“再”与否定词搭配的具体情况,与否定词进行搭配时,“再”有指明预设和强化否定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部分,对上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且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动作动词 心理动词 情态动词 否定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零 绪论8-14
  • 0.1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8-12
  • 0.1.1 研究现状8-12
  • 0.1.2 选题意义12
  • 0.2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12-14
  • 第一章 “再”+动作动词14-19
  • 1.1 时间词+“再”+动作动词14
  • 1.2 “再”+动作动词的重叠式14-15
  • 1.3 “再”+介词短语+动作动词15-16
  • 1.4 “再”+“把”字句16
  • 1.5 “再”+谓词性代词+VP+“了”16-17
  • 1.6 “再”+动作动词+准宾语17
  • 1.7 “再”+述补结构17-18
  • 1.8 “再”+连谓结构18
  • 1.9 小结18-19
  • 第二章 “再”+心理动词19-27
  • 2.1 心理动词的界定与分类19
  • 2.2 “再”+心理感情类19-23
  • 2.2.1 “不”+“再”+心理感情类19-20
  • 2.2.2 “不”+情态动词+“再”+心理感情类20-21
  • 2.2.3“别”+“再”+心理感情类21-22
  • 2.2.4“再”+心理感情类位于假设句22-23
  • 2.3 “再”+心理状态类23-24
  • 2.4 “再”+心理活动类24-26
  • 2.5 小结26-27
  • 第三章 “再”+情态动词27-36
  • 3.1 “再”+“能”27-30
  • 3.1.1 用于肯定句27-28
  • 3.1.2 用于否定句28-30
  • 3.1.3 惯常事件30
  • 3.2 “再”+“会”30-33
  • 3.2.1“不”+“再”+“会”+准谓宾动词“有”31
  • 3.2.2“不”+“再”+“会”+非自主动词31-32
  • 3.2.3“不”+“再”+“会”+心理动词32-33
  • 3.2.4 位于假设复句33
  • 3.3 “再”+“要”33-35
  • 3.3.1“再”+“要”+NP33-34
  • 3.3.2“再”+“要”+VP34-35
  • 3.3.3“再”+“要”+述补结构35
  • 3.4 小结35-36
  • 第四章 “再”与否定词连用36-54
  • 4.1 否定词+“再”+VP36-41
  • 4.1.1 动词的分类36-37
  • 4.1.2 “不”+“再”+强持续性/弱持续性/非持续性动词37-38
  • 4.1.3 “没有/没”+“再”+强持续性/弱持续性/非持续性动词38-39
  • 4.1.4 “别”+“再”+自主/非自主动词39-40
  • 4.1.5 “甭”+“再”+自主动词40-41
  • 4.1.6 否定焦点41
  • 4.2 否定词+“再”+形容词41-44
  • 4.2.1 “不”+“再”+性质形容词42
  • 4.2.2 “没有/没”+“再”位于反问句42
  • 4.2.3 “别”+“再”+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42-44
  • 4.3 “再”+否定词44-53
  • 4.3.1 “再”+“不”+VP(A)44-49
  • 4.3.2 “再”+“没有/没”+VP49-52
  • 4.3.3 “再”+“别”+VP52-53
  • 4.4 小结53-54
  • 第五章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红英;;洞悉小品词词义规律,轻松掌握动词短语[J];校园英语(教研版);2009年02期

2 张崇实;论形动词的时间意义——兼论其特征意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4期

3 石威,李奕宏;浅谈俄语副动词短语附加状语意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4 徐治堂;关于副词修饰动词问题的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01期

5 邓思颖;;空动词从属小句的特点[J];汉语学报;2004年01期

6 吴唯君;如何有效地学习形动词[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佟秋妹;徐州方言中的泛义动词“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8 张苹;;汉德功能动词比较[J];德语学习;2007年01期

9 莫旭强;现代法语中的代动词[J];现代外语;1983年02期

10 曹素华;自学与辅导讲座 第四讲 形动词[J];中国俄语教学;198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曙纶;陆汝占;陈玉泉;高峰;;论动词的逻辑论元[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郝玮;方欣;姚天f ;;句法规则的自动生成[A];NCIRCS2004第一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张虹;;谈“V来V去”[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昱琪;周强;;大规模真实文本中汉语动词语法搭配模板的自动识别[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5 刘瑞玲;徐波;;带it的动词短语的分类及译法[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裴雨来;吴云芳;;对几种义项区分方法的讨论:以动词擦为例[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姜群;;俄语中替换副动词短语的语法结构[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谢茹;;试析三个不同的“来”[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9 周晓幸;;法语动词与时态[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锡伦;动词的核心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奇(Lee,Seul-ki);现代汉语系词类动词的省略研究[D];北京大学;2015年

2 潘泰;现代汉语移动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霞;《金瓶梅词话》动词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陈小红;上海手语动词及类标记结构方向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郑继娥;殷墟甲骨卜辞祭祀动词的语法结构及其语义结构[D];四川大学;2004年

6 肖小平;代动词“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刘文正;《太平经》动词及相关基本句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明辉;认知类动词及相关句式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 王晓庆;现代汉语单音节制作义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段颖玲;《十二楼》的动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新乐;布依语动词短语类别及其语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封桂平;俄汉语目的动词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孙莹;输入频次对高中学生英语动词短语习得的影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烁;与完结动词具有相关性的四类语义场词的历时演变[D];清华大学;2015年

5 张耀宇;现代汉语时间副词“再”与动词及否定词搭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6 徐小波;动词词义的非自足性研究[D];鲁东大学;2006年

7 由丽萍;动词与动词搭配自动获取方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燕燕;泛义动词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周彬;从与动词的搭配看“不”和“没”的区别[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孙广;论汉译俄中形动词的使用[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46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46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2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