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英美留学生习得汉语连词“和”的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7 09:08

  本文关键词:英美留学生习得汉语连词“和”的偏误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连词“和” 偏误类型 偏误成因 教学策略


【摘要】:在现代汉语的虚词研究中,连词的研究一直都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其成果并不十分显著,且研究的重点多放在本体研究上。在对外汉语学界,从偏误的角度来研究连词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偏误分析上,但是,很少有文章从国别的角度出发来对单独一个连词的偏误情况进行研究,因此,本文针对英美留学生,以连词“和”为研究项目来分析英美留学生在习得连词“和”时的偏误类型及其偏误的成因,并试图从中得出具体的结论,来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本文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此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汉语连词“和”的本体描写,从语义功能、句法位置和语用特征三个平面进行描写和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英美留学生的关于连词“和”的偏误语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其中,本文抽取了英美留学生的偏误85例,得出主要偏误类型为:误加、遗漏、错序、联合短语与直接成分搭配偏误、语法结构偏误、并列结构中的标点偏误、“和”与其他词语混淆的偏误、“和”所连接的并列项目的逻辑偏误以及“和”所连接的并列项目内部的不平衡偏误等九种类型。经过整理和分析得出,其偏误成因主要为: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目的语知识的不足、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及教材和教学的影响等四种原因。第四部分则是针对英美留学生对于连词“和”的偏误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旨在有针对性地避免英美留学生可能出现的偏误问题,从而达到使学生准确掌握连词“和”的用法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最后,本文的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同时也提出了本文尚且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连词“和” 偏误类型 偏误成因 教学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2
  • 第一章 汉语连词“和”的本体描写12-22
  • 第一节 汉语连词“和”的语义功能12-13
  • 一、“和”的基本语义特征12
  • 二、并列短语内部间的语义特征12-13
  • 第二节 汉语连词“和”的句法位置13-17
  • 一、连接两项并列成分14-15
  • 二、连接三项或三项以上并列成分15-17
  • 第三节 汉语连词“和”的语用研究17-22
  • 一、语言表达的经济性17-18
  • 二、语义表达的凸显性18-19
  • 三、句子表达的平衡性19-20
  • 四、语气表达的和缓性20-22
  • 第二章 英美留学生习得汉语连词“和”的偏误分析22-39
  • 第一节 偏误的分类和成因22-25
  • 一、偏误的分类22-24
  • 二、偏误的成因24-25
  • 第二节 英美留学生习得连词“和”的偏误分析25-34
  • 一、误加25-26
  • 二、遗漏26-27
  • 三、错序27
  • 四、联合短语与直接成分搭配偏误27-29
  • 五、语法结构偏误29
  • 六、并列结构中的标点偏误29-31
  • 七、“和”与其他词语混淆的偏误31-32
  • 八、“和”所连接的并列项目的逻辑偏误32-33
  • 九、“和”所连接的并列项目内部的不平衡33-34
  • 第三节 英美留学生习得连词“和”的偏误成因分析34-39
  • 一、母语负迁移的影响34-35
  • 二、目的语知识的不足35-36
  • 三、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泛化36
  • 四、教材和教学的影响36-39
  • 第三章 针对英美留学生的连词“和”的教学策略39-43
  • 第一节 分级处理,进行分阶段教学39-40
  • 第二节 适当地进行语言对比分析40-41
  • 第三节 教学中要适当地补充“和”的教学内容41
  • 第四节 加强对“和”的操练,引导学生准确运用41-43
  •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47-53
  • 致谢53


本文编号:580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80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8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