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立足于汉语事实的动词叙实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22:10

  本文关键词:立足于汉语事实的动词叙实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叙实性 叙实动词 非叙实动词 反叙实动词 语法范畴


【摘要】:本文旨在对动词的叙实性做出理论上的探讨。简要回顾国内外对动词叙实性研究的历史,并对动词的叙实性及相关概念重新做出较为清晰的界定;接着对汉语的叙实动词、非叙实动词和反叙实动词及相关句式存在的成系统的句法语义差别做出探讨;最后指出动词的叙实性是一种面向说话人的语法范畴,并把叙实性的来源归结于概念结构。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叙实性 叙实动词 非叙实动词 反叙实动词 语法范畴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面向计算的现代汉语动词的叙实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自KiparskyKiparsky(1970)提出叙实谓词和非叙实谓词之分以来,相比于其他语言学范畴(如时体范畴等),动词的叙实性研究并没有在汉语学界引起足够多的关注。国内对动词的叙实性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探讨不够深入,仅停留在介绍翻译的层次上(索振羽,2000:131;丁爱群,20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苏兰姣;;预设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2 戴浩一;概念结构与非自主性语法:汉语语法概念系统初探[J];当代语言学;2002年01期

3 丁爱群;;预设的触发语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红燕;;试论预设触发词“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2 宋宣;;现代汉语类义语素与语义范畴的显性表达[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葛立胜;;“V到”小句中“V”与“到”结合紧密程度的连续统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钟玲俐;;国内外模因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苏兰姣;;预设研究综述[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6 陈丽;;英语语句“预设歧义”探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刘世英,曹华;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刘培玉,赵敬华;把字句与主动宾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差异[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刘光明;;单音动词后“往”的语法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10 薛玉萍;;汉语运动事件框架语言类型归属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鲁川;;立足汉语实际的信息语言学——确立汉语基元单位和构建角色序列模式[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傅爱平;;汉英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译文的分析[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专;;成语语义非自然式衍变原因浅探[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5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7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王洪明;俄汉阐释动词词义的元语言释义对比[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超女粉丝团名称和成员身份认同的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玉兰;古代汉语动词的概念结构及其句法后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黄亚楠;从信息共知性角度看语用预设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少娟;现代汉语谓宾动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蒋颖;预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1年

6 河斗振;汉韩运动动词事件框架表达的对比分析[D];北京大学;2011年

7 张祥;基于EEC模型的“MV-Around”构式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陈杰一;“A+V”双音复合词语义组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胜美;半截话“得”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凯;“VV”类动结式的自主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戴浩一;黄河;;时间顺序和汉语的语序[J];国外语言学;1988年01期

2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3 丁爱群;;预设的触发语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蓝纯;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初探[J];外语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明扬;语义语法范畴[J];汉语学习;1994年01期

2 张定京;语法范畴与词法、句法——突厥语言语法范畴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3 谷陵;英汉形态变化、语法范畴异同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李云兵;苗语的形态及其语义语法范畴[J];民族语文;2003年03期

5 秦坚;对汉语语法范畴的再认识[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吴英U,

本文编号:5912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912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b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