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三十年来现代汉语方式词研究综观

发布时间:2017-07-30 17:07

  本文关键词:三十年来现代汉语方式词研究综观


  更多相关文章: 方式词 专职动词前加词 典型特征 词类地位 述评


【摘要】:"公然、大力、分头"等这类意义较实在,一般只能充当状语修饰动词,主要描写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或动作主体情态的词,称为方式词。本文从词类归属、构词方式、结构类型和内部分类、语法特征、范围与分类、语义特征和语义指向、语用特点、个案研究等方面对三十年来国内关于方式词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池州学院;上海师范大学;
【关键词】方式词 专职动词前加词 典型特征 词类地位 述评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汉语方式词的功能与认知研究”(项目编号:AHSKY2014D138) 安徽省重点质量工程项目“应用型卓越文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编号:2012ZIIH048) 淮北师范大学A类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资助
【分类号】:H146.2
【正文快照】: 零、引言“公然、大力、分头”等意义较实在般只能充当状语修饰动词,主要描写动作行为进行的方式或动作主体的情态的词称为方式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方式词的研究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为了更好地推动方式词研究走向深人,本文从词类归属、构词方式、结构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丙甫;;词性标注问题两则[J];辞书研究;1983年05期

2 李铁范;;论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范围[J];池州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李铁范;;方式词语义指向分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徐朝红;易永姣;;副词“顺路”的产生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2007年03期

5 汪兰;“互相”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7期

6 史金生;胡晓萍;;情状副词的性质和范围[J];国际汉语学报;2013年02期

7 李铁范;;现代汉语方式词的词类地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雷良启;“分别”的语义指向及相关的歧义问题[J];汉语学习;1999年03期

9 齐沪扬;张素玲;;区别词功能游移的原因[J];汉语学习;2008年04期

10 张谊生;状词与副词的区别[J];汉语学习;199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洪峰;汉语方式状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茜;“大力”系列词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国华;“自X”类情状副词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3 李铁范;现代汉语方式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卢大艳;论动作行为的方式范畴[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杨一飞;现代汉语实义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郑潇潇;论现代汉语单音节方式词[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媛媛;现代汉语“亲x”类情态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黎辉;“徒然”类情状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9 郭靖云;现代汉语方式副词来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7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8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葛荣;徐丽萍;;“超X”类词的来源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2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3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6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林达真;李绍滋;;基于模式分类的汉语时态确定方法研究[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惠;苏新春;;XHK基于语法知识的汉语词义描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云美;《现代汉语词典》属性词收词与释义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2 杨荣祥;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武振玉;金文“以”字用法初探[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4 王保东;论汉语非谓形容词[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5 宋玲艳;现代汉语新词语浅论[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柴同文;;情态的宏观研究——语篇分析视角[J];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郑崇仁;试论动词作状语及连动式的界定[J];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8 李小川;情态动词否定之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叶正渤,褚红;关于"身"的词义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陆丙甫;;词性标注问题两则[J];辞书研究;1983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崔诚恩;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4 洪淼;现代汉语连动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何洪峰;汉语方式状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瑛;现代汉语自主副词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季薇;现代汉语副词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齐瑞霞;《淮南子》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张海涛;《庄子》副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玲;《韩非子》副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艳;《梁书》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邹海清;现代汉语频率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晓雷;领悟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葛婷;现代汉语协同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明;《世说新语》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95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595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0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