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新媒体视域下环保部门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以淮安市环保局为例

发布时间:2024-07-05 06:18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与途径越来越畅通和多元化,也使得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化、规模化、互动化。相比于传统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保守性和滞后性,作为集公共危机信息采集、报道、追踪功能于一体的新媒体,以其快速、创新和精准等特点,在危机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飞速发展,让受者和传者的角色也不再固定,传播过程已经不是政府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关系到政府、传统媒体、网络和短信运营商和其他新媒体、受众等多个主体的问题。如何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会公共危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如何处理?政府和百姓如何利用新媒体化解危机?立法执法部门如何规范社会公共危机下的新媒体传播?这都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问题。随着环保危机日益成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一大分支,其关注度也愈来愈在政府部门内得以提高。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加强环保局的公共危机管理,这一要求也被提上日程。目前学术界对新媒体时代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例如从公共管理、公共危机应对、新媒体时代公共舆情管理、公共突发事件应对等各个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内容主要涵盖了新媒体的概念及内涵、公共危机的定义与表现及...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基本情况
        1.2.2 国内公共危机管理研究的基本情况
    1.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3.1 研究角度创新
        1.3.2 研究方法创新
    1.4 主要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比较研究的方法
        1.4.3 实证分析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工具
    2.1 相关概念
        2.1.1 新媒体
        2.1.2 公共危机
        2.1.3 公共危机管理
    2.2 新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影响
        2.2.1 新媒体视域下公共危机信息传播特点
        2.2.2 新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积极影响
        2.2.3 新媒体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消极影响
    2.3 理论工具
        2.3.1 危机管理生命周期理论
        2.3.2 沉默螺旋理论
        2.3.3 传播沟通理论
第3章 新媒体视域下环保部门公共危机管理现状分析:以淮安市环保局为例
    3.1 淮安市环保局的情况简介
        3.1.1 职能简介
        3.1.2 内设机构简介
    3.2 新媒体视域下淮安市环保局面临的公共危机分析
    3.3 新媒体视域下淮安市环保局应对公共危机的具体表现
        3.3.1 具体案例
        3.3.2 基本做法和经验
    3.4 新媒体视域下淮安市环保局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4章 日本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经验及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4.1 日本公共危机管理的体制经验
        4.1.1 有效的预警体系
        4.1.2 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
        4.1.3 权威、完备的公共危机法律体系
        4.1.4 全社会参与的多元协同危机应对体系
        4.1.5 大众媒体积极介入的危机信息公开与发布机制
    4.2 日本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对本文研究的若干启示
第5章 新媒体视域下环保部门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议
    5.1 树立新媒体背景下公共危机管理的相应理念
    5.2 做好新媒体时代的危机预警工作
        5.2.1 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完善危机预警系统
        5.2.2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危机预警功能
    5.3 建立健全有关新媒体和公共危机应对机制
        5.3.1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5.3.2 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
        5.3.3 建立危机信息实时监控机制
    5.4 加强对新媒体的研究应用
    5.5 提升危机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化解危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4001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nwenchuanbolunwen/4001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d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