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西医药论文 >

金黄色葡萄球菌二元信号系统和LuxS/AI-2群体感应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3-06-05 00:57
  细菌中存在着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使细菌能够应对不同的环境变化和压力刺激。其中,二元信号系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菌感应环境信号并做出响应的元件。二元信号系统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感应元件,用于感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刺激;一个是效应元件,用于调控基因的表达,以应对刺激。二元信号系统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菌中,感应的信号刺激各种各样,对细菌的生理调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群体感应现象是一种细菌感应细菌群落密度,并在达到一定菌群密度后改变一系列基因的表达水平以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一种现象。群体感应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细菌并非完全独立的个体,而是存在着细菌之间信息的交流。群体感应系统作为在细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信号通路,它调控着细菌的各种生理功能,用于协调细菌在低菌群密度下和高菌群密度下不同的生存模式。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机会致病细菌,广泛分布于各种环境以及寄生于人体中。当遇到人体免疫力低下,有外伤,误食污染金葡菌的食物或者手术时,金葡菌可能会引起各种疾病。金葡菌能够引起脓肿,菌血症,脊髓炎,心内膜炎等多种疾病,严重时能够使人死亡。由于人们大量使用抗生素治疗金葡菌感染,导致耐药金葡菌不断出现并流行,...

【文章页数】:13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菌二元信号系统概述
        1.1.1 引言
        1.1.2 二元信号系统的组成
        1.1.3 感应激酶的结构及功能概述
        1.1.4 调控单元的结构及功能概述
        1.1.5 几个二元信号系统在细菌中的作用
        1.1.6 二元信号系统的研究进展
    1.2 细菌群体感应现象的概述
        1.2.1 引言
        1.2.2 群体感应系统的分类
        1.2.3 AHL型的群体感应系统
        1.2.4 寡肽型的群体感应系统
        1.2.5 AI-2型的群体感应系统
        1.2.6 细菌中不同群体感应系统的共同作用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危害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常见毒性因子介绍
        1.3.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膜
        1.3.4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信号通路系统研究进展
        1.4.1 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二元信号系统
        1.4.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AI-2群体感应系统的功能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目的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所用质粒
        2.1.2 实验所用菌株
        2.1.3 实验所用引物
        2.1.4 实验所用试剂及培养基
        2.1.5 实验所用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肠杆菌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2.2 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
        2.2.3 质粒构建
        2.2.4 突变株的诱导及筛选
        2.2.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相关表型实验方法
        2.2.6 蛋白表达纯化及体外实验的相关方法
        2.2.7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 关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几个二元信号系统的研究结果
        3.1.1 二元信号系统的分析及敲除
        3.1.2 二元信号系统敲除株的mRNA表达谱芯片的实验结果
        3.1.3 二元信号系统SAOUHSC00185的进一步研究结果
        3.1.4 二元信号系统SAOUHSC01980的进一步研究结果
    3.2 关于AI-2分子的受体鉴定的研究结果
        3.2.1 疑似受体SaaR的分析及敲除
        3.2.2 SaaR的敲除株的mRNA表达谱芯片实验结果
        3.2.3 SaaR的体外纯化
        3.2.4 SaaR与AI-2结合的相关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UhpABC的功能小结及分析
    4.2 AirSR的功能小结及分析
    4.3 SaaR在AI-2系统中的可能功能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313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xiyixuelunwen/38313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c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