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英美现代主义推荐书目_英美旅行文学与东方主义

发布时间:2016-10-18 02:05

  本文关键词:英美旅行文学与东方主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英美旅行文学与东方主义

英美旅行文学与东方主义

等都能见到这些概念的使用。著名翻译研究学者苏珊 巴斯耐和安德里 勒菲芙在其编撰的 翻译、文化与历史#(Translation,HistoryandCulture)一书中明确指出,翻译就是对原著进行改写。这种重写涉及到权力与操控,因为在改写过程中改写者很容易引入自己的情感意识、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等。改写后的作品事实上已经历了一个被置换的转变过程。很显然,这种文学改写就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施暴(Bassnett&Lefevere,1990:ix)。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他们便有了如下认识:

地图绘制者、翻译家和游记作家并非纯粹是一种简单的文本制造者。其创造的作品尽管标榜的是其他东西,但它的产生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操控过程,能生成并制控着我们对其他文化的态度。(Bassnet,t1993:99)

可见,游记作家总是把所见的 异域!文化视为 他者!文化,并盘踞在权力核心位置,有意识地塑形异类文化,并使其边缘化。

在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期,帝国主义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而盛极一时。这一时期的许多政治、文化特征都融入到了审美意识形态(Sengupta,1990:57)。东方的 再现!这一概念是在当代文学与社会学理论框架之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价值观,其理论基础主要得益于福柯的著述。福柯从话语分析着手透视思想转化机制以及意识形态同其他形式的权力之间的关系。18世纪以后对于大众的官僚控制逐步加强,当福柯对此产生质疑,认为它需要更为系统化的知识形式时,他得出的结论便是权力与知识直接隐含着彼此,即所有的权力关系都离不开各个领域内知识的相关构成: 使权力继续生效、被接受的不过是这样一种事实:它不仅仅作为禁止性的力量压在我们身上,而且它还审查并产生事物,它引起快乐、形成知识并产生话语。!(Gordon,1980:119)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为萨伊德的东方主义研究奠定了基础。后者从这种话语分析理论中获得了启示,发现原先被认为中立的东方/西方二分法实际上同样隐含了某种权力关系。19世纪英美旅行作家创作中的异域想像在刻板化地再现异域文化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追求往昔另类价值的焦虑不安。这种异域想像往往继承了欧洲启蒙时期的个人主义思想传统,体现个人追求独立自主的意愿,是一种充满异域风情的另类书写,具有现代化欧美社会所缺乏的另类价值。

西方曾一度沉迷于东方国家,产生了诸多关于东方世界的看法,其中既有赞赏又有贬抑。以英国为例,早期作家总以赞美的口吻描写他乡的神秘,从而引发对其向往之情,但到了19世纪,许多作家如丁尼生(AlfredTennyson)等就开始在创作中乐观地赞叹帝国文化,认为 从宽广的陆地到深邃的海洋,只有英国的疆域最辽阔!(Brantlinger,1988:9)。他们以 我可取而代之!的想像建构东方,把从 波斯!到 恒河!这么辽阔的疆界都看作是需要帝国庇护和拯救的另类世界。这时的 东方!书写中包含了很多负面的因素。西方话语中的 东方!一词其实是一个含混的概念。随着东方成为文学畅想的目标, 东方!一词又被涂抹了神秘的色彩,从此它似乎也变成了一种具体的 现实!。正是透过这一 现实!,

西方积累了关于这一地域的知识。正是这种知识的极富争议的本质以及它同西方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引发了现今关于东方主义的争论。萨伊德把东方主义作为一种话语来研究,他认为这一话语把充满异国情调、爱欲横流、奇特怪异的东方表现为浅显易懂的现象,把它置于一系列的类别和抽象概念之中,并以此来界定、控制东方。他还认为东方主义话语是一个从不间断的分析机制,通过神学、文学、哲学和社会学得以展示出来;东方主义话语不仅表达了权力关系,而且还帮助建构了一种政治权力场。东方主义话语还以西方(自我)和东方(他者)的对比为基础创造了人物的类型学。在这一对比中,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方被表现为一个系统化的列表,里面有易于获取的信息,所以它也是一种典型的屈从于西方强权的文化产物。按照东方主义逻辑,东方人成了非理性、邪恶(堕落)、稚气和异常的别名,而欧洲人则代表了理性、品德高尚、成熟和正常(Said,1979:40)。这种由知识/权力再现的自我/他者文化结构一直是欧洲人考察和观照异域的前提。这可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游记中得以印证。史蒂文生(RobertLouisStevenson)的 在南海#(IntheSouthSeas)就是典型的 观察论述!,其中叙事者以 尊贵的!英国人姿态观景,站在阳光普照、视野辽阔的海岬上或山顶上,居高临下俯视周围的一切:

到处都是椰子树,其中的长颈鹿,既优雅,又笨拙,在欧洲人眼里是如此的陌生。它们或聚集沙滩,或攀附峻岭, 在远处的山岚,安隐的树林将山顶变成了剃刀状的翠绿边沿,绵延起伏。(Stevenson,1918:7)

这里有对异国景物美化的一面,但作者将异国翠绿的群山比作西方中产阶级男性使用的剃须刀,显然具有独特的修辞意识形态性,在异国的景物里搀入某种西方物质的意义。再从叙述的文字层面来看,叙事者君临式观景心态也十分明显,对所见景物享有操控权,进而在猎奇的同时尽可能地满

%

足西方人的优越感。萨伊德对 东方!和 东方的!这两个语

汇做了明确界定,认为两者都是西方人的想像性建构,引发了西方世界对东方的许多负面认识。对于萨伊德而言,东方主义的含义有三:其一指那些专门写作或研究东方的西方人;其二指一种受经验论和现象学影响并建立在东西有别基础上的有关东方的思维方式;其三指那种施权于东方,并将其客体化,使之沦为被动、屈服地位的西方做法(Said,1979:2-5)。在他看来,东方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定式,几乎是不变的,其实在西方人眼里,东、西方的定位也是不同的,譬如美国一般注重远东,包括中国和日本。另外,在这些不同作家的东方主义想像中所呈现的权力结构和异域文化再现方式和立场也都因人而异,不能一视同仁,而要充分认识东方主义话语的复杂性及其内在涵义(Lowe,1991:ix-x,5)。譬如,史蒂文生对土著岛民的描写表现了西方权力话语结构。他对南太平洋群岛上的土著人并不了解,但由于他所受的教育一直将他们看作 食人生番!,所以在刻画这些土著人时他总表现出恐惧或不安:

那天晚些时候,当我坐下来写日记时,船舱挤满了马克萨斯人:棕色肌肤的老老少少,双脚交叉坐在地板上,用令人

80


  本文关键词:英美旅行文学与东方主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3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3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9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