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英雄到反英雄-T.S.艾略特早期诗歌主人公的困境

发布时间:2017-03-19 12:04

  本文关键词:从英雄到反英雄-T.S.艾略特早期诗歌主人公的困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初的欧洲不但遭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打击、社会的巨大变革,也见证了文学艺术上的百花齐放与推陈出新,这一时期被生动地称为“蒙太奇现代主义”。其中,乔伊斯的《尤利西斯》,T.S.艾略特的《荒原》以及庞德的《诗章》被奉为圭臬之作。在名篇《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艾略特表达了对19世纪浪漫派直抒胸臆风格的背离,倡导诗人应回溯传统,具备一种涵盖整个欧洲文学史的历史意识。艾略特这种复古意识反映了他对古典文学秩序、统一,和英雄主义的想往。但是20世纪初的欧洲却不再是个英雄国度,而充斥着反英雄。因而,艾略特在其诗歌中用戏仿、反讽的手法,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反英雄形象。 作为古典文学的关键词,英雄从荷马史诗中的神祗英雄,演变为现代文学中的反英雄,反映了西方文明个人主义的兴起与宗教信仰的危机。诚然,探讨英雄、反英雄本质上还是属于人物分析的范畴,不过,从这个角度系统研究艾略特诗歌主人公形象的文献并不多。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追溯艾略特皈依英国国教前的诗歌,试图探索其主人公形象的嬗变,兼论艾略特如何反映他的现代性体验。 艾略特的首部诗集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反英雄形象普鲁弗洛克。史诗英雄的自信和行动力在他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犹豫不决和尴尬笨拙,他是一个思考者的代表。到了第二部诗集,思考者不再一枝独秀。如果说枯叟还是一个普鲁弗洛克式的人物,那么斯威尼的出现则代表着一个行动者的典型。艾略特主人公这种思考与行动的双重性贯穿了整个早期诗歌。借用本雅明对波德莱尔的阐释,这种双重性是由现代性造成的,英雄在劫难逃,他们怀抱伟大的理想,却无用武之地,只有困在伟大和闲散的夹缝中。在艾略特的杰作《荒原》中,主人公提瑞西阿斯分裂成两种人格一一时而是哀悼者,时而是朝圣者,仍然体现了这种矛盾的困境,在自怨自艾和勇往直前之间反反复复。艾略特似乎并没有给出一个解决困境的方法,也没有力求得到和谐化解。运用提瑞西阿斯这一包罗万象的形象,他试图把所有分裂的人格集中起来,最终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的杂乱无章的诗篇,看似痴人说梦,不知所云。
【关键词】:T.S.艾略特 英雄 反英雄 现代性 困境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2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Introduction8-17
  • Chapter One:Prufrock-the Downfall of Hero17-26
  • 1.1 "The burnt-out ends of smoky days"17-19
  • 1.2 "This music is successful with a'dying fall'"19-21
  • 1.3 "I am no prophet-and here's no great matter"21-26
  • Chapter Two:From Gerontion to Sweeney-between Greatness and Idleness26-35
  • 2.1 Gerontion-"Thoughts of a dry brain in a dry season"26-28
  • 2.2 Sweeney-man of action28-32
  • 2.3 Baudelaire and Kurtz-"The horror!The horror!"32-35
  • Chapter Three:Tiresias-the Modern Hero Is a Portrayer of Heroes35-50
  • 3.1 "I Tiresias,though blind,throbbing between two lives"35-38
  • 3.2 The mourner and the quester38-44
  • 3.3 The lunatic44-50
  • Conclusion50-53
  • Works Cited53-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群;张敬;;特·斯·艾略特诗歌和诗论的一致性——以反英雄人物创作为例[J];名作欣赏;2013年29期


  本文关键词:从英雄到反英雄-T.S.艾略特早期诗歌主人公的困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6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56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6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