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亦舒言情小说中的女性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00:11

  本文关键词:亦舒言情小说中的女性叙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90年代大陆曾经掀起一股“亦舒热”,直至如今,仍有许多读者痴迷于亦舒的言情小说。本文为了深入探究亦舒小说的艺术魅力,主要从亦舒言情小说的女性叙事的角度出发,着力研究亦舒言情小说在叙事模式、叙事声音,以及叙事角度等方面的独特之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引言部分概述亦舒言情小说的研究情况,并指出从女性叙事角度分析亦舒言情小说的艺术价值、创新点和研究意义。正文部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亦舒言情小说中的人物模式和情节模式。我们仔细阅读亦舒的言情小说,发现其言情小说存在一种模式化的倾向,其笔下的女性几乎都是从传统束缚中破围而出的现代女性,她所设置的情节也几乎都是一种困险重生的曲折化模式。第二章主要分析亦舒言情小说的叙事视角。亦舒言情小说的叙事视角,主要有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内视角和以第三人称讲述的限制性全知视角。亦舒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让这些女性将自己内心的无奈娓娓地向读者道来,从而获得了读者在审美情感上的认同与同情。亦舒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的小说,叙述者是可以随时介入故事发表评论,但是叙述者“我”只能洞察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将其呈现出来。由此可知亦舒小说所采用的第一人称叙述的视角以及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究其根本,都是一种谋求女性言说权利的视角,希望通过这两种不同的女性视角引发读者的审美共鸣。亦舒小说中,也有采用男性视角来叙述的,但是这些男性视角的作用都是为了衬托女性形象的。第三章主要分析亦舒言情小说的叙事声音。亦舒以第一人称话语讲述的小说所采用的叙事声音模式无疑是典型的个人型叙事声音,而其以第三人称话语讲述的小说所采用的叙事声音则是一种“作者型个人叙事声音”。结论部分,总结亦舒言情小说的独特言说方式,无论从情节模式、视角采用,还是叙事声音的运用上,都主要围绕着故事中的女性人物,旨在通过自己建构的女性叙事话语,传达一种情感化的权威,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女性命运的热切关注。
【关键词】:亦舒 女性叙事 叙事模式 叙事视角 叙事声音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1.07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引言8-13
  • 1.1 研究的背景8-9
  • 1.2 研究现状9-10
  •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创新目标10-12
  •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12-13
  • 第2章 亦舒言情小说的叙事模式13-34
  • 2.1 个性人物的类型化:破围传统的现代女性类型13-21
  • 2.1.1 追求本真的生存方式的女性13-16
  • 2.1.2 走出孤独寂寞心理阴霾的女性16-17
  • 2.1.3 标榜独立、追求自主的女性17-18
  • 2.1.4 感情受挫后获得自我体认的女性18-21
  • 2.2 情节类型的模式化:困险重生的曲折化模式21-28
  • 2.2.1 以动力性的情节推进故事进程22-23
  • 2.2.2 以不堪一击的女性情谊揭露现实23-26
  • 2.2.3 以留白艺术书写意犹未尽的结尾26-28
  • 2.3 性别的女性话语化:谋求认同的女性话语表达技巧28-34
  • 2.3.1 “都市味”语言:切合读者阅读心理的言说29-30
  • 2.3.2 直接引用人物语言和自由间接引语的运用30-34
  • 第3章 亦舒言情小说的叙事视角34-48
  • 3.1 “有限全知”式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34-41
  • 3.1.1 以有限全知叙述引发读者共鸣34-37
  • 3.1.2 以展露主要人物内心世界强化艺术效果37-38
  • 3.1.3 以叙述人的介入带来视角的变换38-41
  • 3.2 建构女性主体性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41-44
  • 3.2.1 “以情取胜”的内视角41-43
  • 3.2.2 以内视角运用引领读者的审美取向43-44
  • 3.3 两类叙事视角的独特作用44-48
  • 3.3.1 建立自我主体性的女性视角44-45
  • 3.3.2 成全女性的男性视角45-48
  • 第4章 亦舒言情小说的叙事声音48-60
  • 4.1 寻求认同的个人型声音48-51
  • 4.1.1 暴露叙述者身份的声音48-50
  • 4.1.2 以情动人的叙事声音50-51
  • 4.2 建构情感化权威的作者型个人声音51-56
  • 4.2.1 “缺席的在场者”的声音53-54
  • 4.2.2 守卫女性主体地位的叙事声音54-56
  • 4.3 两类叙事声音的独特作用56-60
  • 4.3.1 以两种不同的叙事声音引发读者的审美共鸣56-57
  • 4.3.2 谋求两性之间和谐共处57-60
  • 第5章 结论60-63
  • 参考文献63-65
  • 致谢65-67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敏;韩静;;论李碧华《霸王别姬》隐含的三层意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常慧;;沉痛的哀歌——探析李碧华小说中的“文革”叙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3 郭芳丽;;试论李碧华小说的叙事策略[J];长城;2011年02期

4 姚皓华;略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5 陈幸筠;;从后殖民视角解读施叔青《她名叫蝴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6 唐洁;;透视浮华背后的浮生世相——从李碧华的小说中探寻香港人的文化身份[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09年01期

7 魏婷婷;;浅论李碧华小说的传奇性[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11期

8 汪晓华;世纪末的童话——浅析梁凤仪财经小说的艺术特点[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9 谭旭东;重绘儿童文学地图[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计红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礼凤;雅俗之间:徐

本文编号:3378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378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1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