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酷儿理论分析《心是孤独的猎手》

发布时间:2017-05-11 14:21

  本文关键词:酷儿理论分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南方作家卡森·麦卡勒斯撰写了一系列描绘反叛人物心景及荒凉的南方腹地的风貌的长篇和中短篇小说。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心是孤独的猎手》和《伤心的咖啡馆之歌》使其收获了巨大的声望,亦使其拥有了广泛的读者群。通过细致、准确地再现人类的孤独之心,麦卡勒斯赋予了这些被边缘化的灵魂袒露心声的契机,并且揭示了他们存在的重大意义。本文旨在借助酷儿理论,深入剖析《心是孤独的猎手》。虽然中外评论家对这部小说的评论具有相当规模,但其评论的趋势集中于对孤独主题和对上帝象征性的解读。酷儿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来源于女性理论,意在为数量不断增长的、生活在痛苦之中的男女同性恋群体带来光明。他们虽生活在充满排斥和鄙夷的社会炼狱中,却渴求社会的理解与接纳。他们违背社会性别规范而行事。他们把性别重新定义为一种选择。此文将朱迪斯·巴特勒的酷儿理论与《心是孤独的猎手》小说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别跨越相结合。本文共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描绘了麦卡勒斯的作品、作家生涯、其自身性别身份和性别欲望的不确定性及其作品的学术研究现状。第二章首先回顾了“酷儿”在一词的起源及其在性别研究中词义扩大的逐渐演变—即酷儿用于表示男女同性恋者。随后,又叙述了美国南方文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怪异人物。最后,介绍了一系列酷儿理论中的关键词,即主体性、身份、欲望、性别表现和性别抑郁。第三章深入分析了米克·凯莉、约翰·辛格及彼夫·巴伦不同的性别表现和他们对性别规范抗争。第四章着重分析米克·凯莉、约翰·辛格及彼夫·巴伦在探索各自性别身份和性别欲望时遭受失败的内因和外因。第五章回顾了三位主要人物在抗争中所展现的勇气,揭示了性别身份流动性对女性解放及对于解放那些依然受困于性别化身体中的女性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尽管距离《心是孤独的猎手》出版已过去半个世纪之久,但其中人物永不言败的精神给依旧在为性别解放而不懈努力的人们带去了希望与温暖。
【关键词】:卡森·麦卡勒斯 酷儿理论 性别身份 抗争 永不言败的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bstract5-7
  • 摘要7-11
  • I. Introduction11-26
  • 1.1 Introduction on Carson Mc C ullers and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11-15
  • 1.1.1 Carson Mc Cullers’ Strange Body and Queer Soul11-13
  • 1.1.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13-15
  • 1.2 Literature Review15-21
  • 1.3 Structure Review21-26
  • II. Overview on Queers and Queer Feminist Theory26-38
  • 2.1 Introduction on Q ueers26-30
  • 2.1.1 Definition of“Q ueer”26-27
  • 2.1.2 Carson Mc Cullers’ Q ueer Protagonists27-30
  • 2.2 Judith Butler’s Q ueer Feminist Theory30-38
  • 2.2.1 Subjectivity, Identity and Desire30-33
  • 2.2.2 Gender Performativity33-36
  • 2.2.3 Melancholia of Gender36-38
  • III. Queers’ Warring against Gender Norms38-60
  • 3.1 An Aggressive Transgressor: Mick Kelly38-46
  • 3.1.1 Mick’s“Desire”for Power38-42
  • 3.1.2 Mick’s“Gender Performativity”as a Tomboy42-46
  • 3.2 A Mild Transgressor: John Singer46-54
  • 3.2.1 Singer ’s Grotesque Desire47-50
  • 3.2.2 Singer ’s Melancholia of Gender50-54
  • 3.3 A Latent Transgressor: Biff Branno n54-60
  • 3.3.1 Biff’s Compassion for Queer Townies54-57
  • 3.3.2 Biff’s Craving for Motherhood57-60
  • Ⅳ.Queers’ Yielding to Gender Norms60-76
  • 4.1Queers’ Inner Tumult60-70
  • 4.1.1 Queer Adolescent Punished: Mick Kelly60-63
  • 4.1.2 Homosexual Inclination C hecked: John Singer63-68
  • 4.1.3 Female Identity Receded: Biff Brannon68-70
  • 4.2 Queers’ O uter C haos70-76
  • 4.2.1 Collapsing Economy70-73
  • 4.2.2 Stifling Southern Ambiance73-76
  • V. Conclusion76-80
  • Bibliography80-85
  • Acknowledgements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栾古稀;;《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米克·凯利的换装隐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2 于红冈;;论西方现代女性作家的反异化诉求——以“性别跨越者”卡森·麦卡勒斯及其作品人物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3 冯晓洁;;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母亲形象缺席的创作心理分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张霁霜;;《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双性同体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S1期

5 宗连花;黄铁池;;灵魂上的拒与合:卡森·麦卡勒斯创作宗教观的悖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林斌;;“精神隔绝”的宗教内涵:《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基督形象塑造与宗教反讽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冷曦;对卡森·麦卡勒斯代表作的同性恋哥特解读[D];西北大学;2009年

2 屠威琳;论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中人物的性别跨越[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廖茜;对卡森·麦卡勒斯南方哥特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斯韩俊;从女性哥特解读麦卡勒斯作品的颠覆性[D];复旦大学;2012年

5 方一栻;论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酷儿理论分析《心是孤独的猎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7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57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d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