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圣经原型批评视阈下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救赎之路

发布时间:2017-05-13 14:03

  本文关键词:圣经原型批评视阈下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救赎之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英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至今为止发表了包括本文研究文本《赎罪》在内的12本著作,并广获殊荣。与早期冷血暴力的小说不同,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成长与发展的小说《赎罪》为他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该小说自问世以来,就成为国内外批评家们研究的热点。评论家们多从叙事学角度、伦理道德视角,比较文学等方面入手。本文将以女主人公布里奥妮成长的三个阶段为主线,结合法国原型批评代表人物诺斯罗普·弗莱的圣经原型理论,分析主人公的成长救赎之路。文章除引言和结论,主体共分为三部分。引言简要概括了伊恩·麦克尤恩的生平和文本《赎罪》,随之详细论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最后介绍了“赎罪”一词在圣经中的起源,以及弗莱圣经原型理论的核心内容。第一章基于整个塔里斯家的和谐状态展开论述。该部分通过圣经独特的U型叙事方式,结合圣经意象原型伊甸园,分析了未成年女主人布里奥妮生活和精神上的和谐状态。并且描述了客观环境、人物对状态构建的积极作用。第二章讨论了布里奥妮犯罪后的煎熬。同样在圣经U型叙事模式下,该章描述了“罪”在宗教意义上的起源和分类;并通过圣保罗在寻求上帝救赎旅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苦难原型,探究了布里奥妮犯罪后自身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经历以及客观人物在她赎罪道路上带去的阻碍。第三章详细阐述了布里奥妮努力后救赎的实现。本章以U型叙事完美结局为理论基础,探究了女主人公在赎罪道路上的不懈努力:从放弃去剑桥读书到成为护士,最终在77岁完成赎罪小说书写,并在书中写下的圆满结局中得到救赎。此外,相关人物为实现女主人公救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得以展现。结尾总结了弗莱圣经批评理论对文学批评的积极意义,以及圣经叙事方式、人物、意象等原型在分析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广泛应用。然后简要概括了本文各章节在分析布里奥妮成长救赎之路中所用到的圣经原型对应。最后归纳了用圣经原型分析圣经类小说的独特意义和跨文化交流作用。
【关键词】:《赎罪》 《圣经》 原型批评 成长 救赎之路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Introduction9-21
  • Chapter One The Biblical Harmonious Beginning21-31
  • 1.1 The U-narrative Start: An Edenic Living Paradise21-24
  • 1.2 Young Briony’s Pursuit of Orderliness24-26
  • 1.3 The State of Peace Enhanced by Related Characters26-31
  • Chapter Two Briony’s Lifetime Suffering31-45
  • 2.1“Sin”Originated from Adam and Eve: Briony’s Sinful Behaviors31-37
  • 2.2 A Rock Bottom of the U-shaped: Briony’s Torment37-40
  • 2.3 Relevant Characters for Aggravating the Darkness40-45
  • Chapter Three The Fulfillment of Atonement45-59
  • 3.1 Briony’s Efforts for Atonement45-49
  • 3.2 The Rising Trend Affected by Correlative figures49-53
  • 3.3 The Echoing U-shaped Ending: Briony’s Realization of Salvation throughWriting53-59
  • Conclusion59-61
  • Acknowledgements61-62
  • References62-65
  •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aster Degree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心;;“时间中的孩子”和想象中的童年——兼谈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2 刘伟;;何以赎罪——评麦克尤恩《赎罪》[J];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3 吕胜建;;浅谈儿童在伊恩·麦克尤恩主要作品中的作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邹涛;;叙事认知中的暴力与救赎——评麦克尤恩的《赎罪》[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5 朱晓琴;;全球化背景下后9.11时期英国伦敦掠影——解读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6 李菊花;;论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交往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7 朱静梅;;论麦克尤恩《赎罪》中的重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1期

8 宋艳芳;;小说何为?——从麦克尤恩的《星期六》看小说的功能[J];国外文学;2013年03期

9 孙银娣;;伊恩·麦克尤恩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3年06期

10 余华;;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J];作家;2008年1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麦克尤恩耶城领奖,强烈批评以色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周志明(教师);麦克尤恩的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王东;麦克尤恩处女作花开南京大学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设的奖”[N];东方早报;2011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文学巨人在中国遭遇“沉默”[N];深圳商报;2011年

6 黄昱宁;他就是我们自己[N];经济观察报;2012年

7 胡续冬;电影和小说之间的《赎罪》[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书评人 李杰邋思郁;麦克尤恩:经典作家如何面对大众读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胡;罗琳、麦克尤恩、胡赛尼同获大英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李菊花;作家该如何组织记忆?[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慧勇;历史与当下危机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丽莉;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的真实[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聂玉娟;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孤独”[D];南昌大学;2012年

4 韩玉乾;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凝视、反抗和移情[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沈琳;科学主义文化批判—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解读[D];苏州大学;2015年

6 王锐;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伦理关系探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张佳祺;圣经原型批评视阈下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救赎之路[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杨丽丽;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成长主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9 赵颖钰;在孤独、困惑和遗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圣经原型批评视阈下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救赎之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62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7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