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雅各布森诗性模式与巴赫金语境模式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7-05-29 15:08

  本文关键词:雅各布森诗性模式与巴赫金语境模式之比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同时代的俄罗斯著名语文学家,雅各布森与巴赫金虽都用语言学方法对文学进行研究,但不同的超语言学和纯粹语言学立场造成了他们诗学研究的差异。在雅各布森的"诗性模式"中,诗性是使一个语言信息成为诗歌的主导要素,符号信息本身得到突出,其相对自治和去语境化的倾向十分鲜明;而在巴赫金的"语境模式"中,发送者与接收者所在的语境优先被确定,一切文学要素都是被"语境化"了的,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巴赫金认为诗歌话语缺乏内在对话性,而在雅各布森的语言交际六功能结构中,诗歌信息本身既包含独白式的符号自指特性(诗性),也包含着发送者和接收者所决定的"内在对话性",二者既独立又紧密关联。
【作者单位】: 安徽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罗曼·雅各布森 巴赫金 语言诗学 诗性模式 语境模式
【分类号】:I512.06
【正文快照】: Compare Jakobson’s poeticity-bound pattern with Bakhtin’s context-bound pattern“诗性功能”(poetic function)是当代俄裔著名语文学家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kobson,1896-1982)语言诗学(LinguisticPoetics)的核心范畴,按其所言,“意向于信息本身,为其自身目的而聚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步朝霞;;自我指涉性:从雅各布森到罗兰·巴特[J];外国文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保欣;当代审美思潮中的神秘叙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张璐;;东西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逆境英雄”形象比较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3 李清良;;一位西方学者的中西阐释学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张春泉;;《老子》中组合问及其互文辩证性[J];北方论丛;2012年02期

5 蒲俊丞;;农村集体土地私权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向天渊;;百年中西比较诗学概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黎兰;钱学亟需深入研究[J];当代文坛;2000年02期

8 韩军;汤文辉;;内部“语言”模式的运用及其突破——宇文所安唐诗史研究中的“诗学”及其批评[J];东方丛刊;2008年02期

9 曾艳兵;“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论艾略特的《荒原》[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隋旭升;浅议“语音中心主义”在现代汉语中的多重表现[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岳川;;孔子“仁”学思想的意义[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2 李春媚;;审美经验与文学现实生态的关联和互动[A];江苏省美学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悦玲;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史传”传统及其历史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3 姜哲;中西方诠释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天红;中国现代新诗理论与外来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冀诚;试论所有制概念对中国私法制度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许龙;钱锺书诗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靳成诚;陶渊明作品英译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陈雁漪;道家美学与程抱一对中国诗学精神的文化传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金;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对话与批判[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谭妍爽;论九叶诗人郑敏的诗学观[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王丽;自我指涉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7 陆明明;康德和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划界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李凤;重返生活之流[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宏辉;道与逻各斯:文化异质及其现代性与诗性阐释[D];四川大学;2002年

10 高雷;论汉诗英译的目的性视角[D];广西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兰;国外巴赫金研究概况[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4期

2 陈士部;试论巴赫金的怪诞现实主义[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3 周继武;试论巴赫金的怪诞现实主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4 夏忠宪;;关于巴赫金研究的采访[J];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02期

5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4期

6 史亚娟;;从《米哈伊尔·巴赫金》看西方学术界对巴赫金思想的归化与挪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7 夏露;;与巴赫金研究专家的对话[J];俄罗斯文艺;2008年01期

8 程军;;简论巴赫金的读者理论[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9 武斌;;浅谈巴赫金《拉伯雷研究》中的民众形象[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

10 陈舒R,

本文编号:405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05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a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