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寻求空间正义:奈保尔《半生》和《魔种》的空间理论解读

发布时间:2017-06-10 01:04

  本文关键词:寻求空间正义:奈保尔《半生》和《魔种》的空间理论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特立尼达人英国作家,作为一位“行走”中的作家,印度和特立尼达是他身后“拖带的世界”。殖民记忆、宗主国求学生涯和“离家”写作构成了他的一生。虽定居“中心”却从未抵达,通过写作不断审视着“边缘”,奈保尔独特而复杂的文化身份和空间体验使他对空间问题有着作家的敏感,其作品《神秘的按摩师》(1957)、《米格尔街》(1959)、《毕达哥拉斯先生的房子》(1961)、印度三部曲和《非洲的假面具》(2010)等都折射出他对空间的关注与思考。作者宣称其新作《半生》(2001)和《魔种》(2004)总结了其文学生涯。这两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离开母国印度来到英国求学,后又跟随妻子来到非洲生活十八年后再度离开寻找自我,最终在英国栖身的空间体验,凝聚了奈保尔对空间的再思考。法国新马克思主义者亨利·列夫菲尔1974年发表《空间的生产》,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几乎在同一时间预言空间世纪的到来,空间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以及一些文化理论家的努力下,空间理论不断发展,至新文化地理学的诞生,空间成了地域、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多维存在。奈保尔因其在早期作品中对第三世界充满尖刻犀利的指责而备受评论家的诟病。而在《半生》和《魔种》中奈保尔的语调更趋缓和,这无疑是一种超越,然而大多数研究重点观照其中的身份、文化流亡主题,鉴于奈保尔对空间的关注及其终其一生为身份焦虑找到出路的努力,本论文试图运用空间理论分析《半生》和《魔种》中的社会空间、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揭露空间非正义,表明奈保尔争取空间正义的写作构想。论文共分为五部分,包括引语、结语和三个章节。引语部分主要介绍奈保尔及其文学成就,重点梳理了国内外对其作品的研究,即文献综述,并指出《半生》和《魔种》中奈保尔对空间的敏锐表征,揭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所在。第一章是理论部分,阐述了空间理论缘起的必然性、发展脉路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亨利·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爱德华·索雅的第三空间和空间正义及爱德华·萨义德的想象地理学和迈克·克朗的相互交流与联系的文化观点都为该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二章表征了《半生》和《魔种》中的空间非正义。奈保尔书写了印度与伦敦的空间非正义,自身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及数百年来遭受的殖民主义生产出印度麻木、停滞、与扭曲的社会空间;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生产出伦敦贫富差距悬殊、价值体系倒塌、文明衰落的异化的社会空间。无论是前殖民地印度还是宗主国大都市都无法避开无处不在的空间非正义。第三章中奈保尔表征了宗主国和前殖民地间相互关联的历史与文化,书写了殖民主义痕迹无法抹去的历史空间和交流与联系的文化空间。历史是书写的产物,奈保尔还原了历史真貌,控诉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在第三空间中主人公威利与不同的文化交流、冲突,获得了流变的文化身份,并最终于年迈之际找到了自我;也正是交流与联系的文化促成了威利与罗杰的友谊,黑人与白人的和谐联姻。历史与文化相互关联的写作基调,彰显了奈保尔努力实现空间正义的写作构想。最后一部分是结论。论文总结了奈保尔在《半生》和《魔种》中对空间非正义的揭露及思考,指出其渴望实现空间正义的写作构想。
【关键词】:奈保尔 《半生》、《魔种》 社会空间 历史空间 文化空间 空间(非)正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8
  • 摘要8-12
  • Introduction12-20
  • 0.1 V. S. Naipaul and Half a Life and Magic Seeds12-14
  • 0.2 Literature Review14-18
  • 0.3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18-20
  • Chapter One Spatial Theories20-34
  • 1.1 Advent and Development of Spatial Theories20-23
  • 1.2 Representatives and the Main Claims23-34
  • 1.2.1 Henri Lefebvre’s Social Space and Edward Soja’s Spatial Culture Theory23-28
  • 1.2.2 Said’s Imaginative Geography and Crang’s Cultural View28-34
  • Chapter Two Spatial Injustice34-48
  • 2.1 Wounded India Produced by Casteism and Colonialism34-39
  • 2.1.1 Wounded Indian Villagers35-37
  • 2.1.2 Sleepy Indian Countryside37-39
  • 2.2 Alienated Space in London Produced by Urbanization39-48
  • 2.2.1 Alienated Space of the Powerful39-44
  • 2.2.2 Alienated Space of the Poor44-48
  • Chapter Three Seeking Spatial Justice48-66
  • 3.1 Representing Interconnected Histories48-57
  • 3.1.1 Interconnected India and Great Britain49-52
  • 3.1.2 Interconnected Africa and Imperial Powers52-57
  • 3.2 Cultures of Connection and Contact57-66
  • 3.2.1 Willie’s Self-Seeking57-62
  • 3.2.2 Friendship Between Roger and Willie62-64
  • 3.2.3 Marriage Between the Colored and the White64-66
  • Conclusion66-68
  • Bibliography68-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舟子;奈保尔新作《半生》出版[J];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2 尹锡南;;奈保尔的印度书写在印度的反响[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3 严蓓雯;;奈保尔“看待和感受世界的方式”[J];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03期

4 王刚;;以“自我”为圆心的圆形流散——奈保尔的新作《作家周围的人》评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5 王刚;;以“自我”为圆心的圆形流散——评奈保尔新作《作家周围的人》[J];外国文学;2008年05期

6 潘飞;;自我的追寻——解读奈保尔的封笔长篇《魔种》[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7 石海军;;记忆与认知:以奈保尔为例[J];外国语文;2009年03期

8 杨姣娥;;奈保尔其人其书[J];文学教育(下);2009年08期

9 杨丽英;;论奈保尔的文化身份[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刘利民;;奈保尔小说中明喻的运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潘珊;;奈保尔的文学向导——《父子家书》中的阅读谱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潘纯琳;;奈保尔空间记忆的并置[A];都市文化研究(第5辑)——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C];2008年

3 尹锡南;;泰戈尔与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光晕”与印度书写[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明;《魔种》:勾勒奈保尔的完美创作生涯[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2 康慨;印裔作家奈保尔的“恶行编年史”[N];东方早报;2008年

3 思郁;奈保尔并非无限文学化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4 [荷]伊恩·布鲁玛 盛韵 译;奈保尔的多重面具[N];东方早报;2014年

5 嫣婧;奈保尔的起点与终点[N];文艺报;2014年

6 袁f^;奈保尔的小人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4年

7 赵毅衡(旅英学者);谁能为奈保尔辩护?[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严兆军;奈保尔的传世杰作——《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N];文学报;2002年

9 小西;虚幻的印度,无根的奈保尔[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10 康慨;保罗·瑟鲁:新传记或会永远毁了奈保尔的声名[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照成;奈保尔笔下的后殖民世界[D];苏州大学;2006年

2 王刚;漂游在现实与虚幻之间[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3 邓中良;奈保尔小说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刘毅;奈保尔的文化身份与叙事语言[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6 聂薇;V.S.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辩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潘纯琳;论V.S.奈保尔的空间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周敏;后殖民身份:V.S.奈保尔小说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慧;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追寻:奈保尔研究[D];温州大学;2009年

2 夏成;论奈保尔的流浪书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予淑;为印度历史塑型:V·S·奈保尔的印度形象书写[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李威子;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5 义芳;奈保尔小说《抵达之谜》中的冲突与统一[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张成辰;从“印度三部曲”探析奈保尔的印度本土反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婧;奈保尔眼中的印度[D];沈阳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田甜;论《半生》《魔种》的空间叙事策略[D];郑州大学;2015年

9 朱丽君;维·苏·奈保尔《世间之路》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郭晓露;V.S奈保尔在《抵达之谜》中的身份探寻[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寻求空间正义:奈保尔《半生》和《魔种》的空间理论解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7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37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6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