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生命之珠与空心圣徒——伍尔夫和迪拉德同名散文《飞蛾之死》生命阐释

发布时间:2017-06-11 14:04

  本文关键词:生命之珠与空心圣徒——伍尔夫和迪拉德同名散文《飞蛾之死》生命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飞蛾之死》是英国女作家伏吉尼亚·伍尔夫和美国女作家安妮·迪拉德的同名散文。伍尔夫笔下的飞蛾是"一粒纯净的生命之珠",闪烁着"奇妙而悲郁的色彩";而安妮·迪拉德眼中的飞蛾更像是一名英勇殉道的"空心圣徒",披一身"垂地的长袍"。两位作家皆以飞蛾自喻,在对生命本质的不懈探索中,阐释了对生命的不同思考。
【作者单位】: 辽东学院外语学院;
【关键词】《飞蛾之死》 生命之珠 空心圣徒 向死而生 向火而生
【分类号】:I106.6
【正文快照】: 《飞蛾之死》是文学史上的不朽名篇。他们的英文标题分别是The Death of the Moth1(伏吉尼亚·伍尔夫)和Death of a Moth2(安妮·迪拉德)。虽然两篇散文的标题在英文表达上仅有冠词之差,却诠释了作家各自不同的生命哲理。TheDeath of the Moth描写了在万物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秀;;生须绚烂 死亦璀璨——伍尔夫《飞蛾之死》中的生命意识解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02期

2 刘须明;;伍尔芙《飞蛾之死》中的崇高美[J];名作欣赏;2006年15期

3 钟坚;;自然生态的探寻者——安妮·迪拉德及其《汀克溪的朝圣者》[J];译林;2011年04期

4 弗吉尼亚·沃尔夫 ,陆谷孙;飞蛾之死[J];中国翻译;2001年06期

5 安妮·迪拉德,曹明伦;飞蛾之死[J];中国翻译;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张晓敏;;论“无用之用”的现代美学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陈育德;;生态美学与“美的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7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尚文华;傅永军;;对道德情感的哲学分析[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孙晓霞;;从“海景”到“菜园”的视角迁移——关于当代乡村艺术活动的理论构想[A];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立军;艺术的公共领域与一个现代文本的解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莹莹;侗族风雨桥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磊;个人数字产品设计的模糊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罗秀华;论雕塑艺术的道性[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玉蔚;爱的选择——解读伍尔夫的小说《黑夜与白天》[J];名作欣赏;2003年08期

2 盛宁;关于伍尔夫的“1910年的12月”[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3 马小丰;伍尔夫小说的背景分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张薇;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兰守亭;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悲观意识[J];天中学刊;2003年06期

6 武跃速;伍尔夫小说中的生命意义诉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苟丽梅;解读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思想蕴含[J];社科纵横;2004年04期

8 程爽,孙冬;试析生活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作的影响[J];学海;2004年04期

9 李晓文;;再论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袁素华;;论伍尔夫的“重要瞬间说”[J];当代文坛;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雪梅;;解话中画,理文中纹 解读伍尔夫《海浪》中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陈静;;挖掘人物背后的隧洞——评弗·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技巧[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慧卿;德国总统悬而未决 伍尔夫能否如愿[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2 武炳新;流动着的伍尔夫[N];中国邮政报;2002年

3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德国总统麻烦大了[N];光明日报;2012年

4 杨莉馨;贝尔绘画艺术对伍尔夫小说的影响[N];文艺报;2012年

5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靓丽时尚的德国第一夫人[N];光明日报;2010年

6 ;《伍尔夫报告》与英国司法改革[N];人民法院报;2001年

7 刘鹏凯;充满诗意的写作[N];海南日报;2004年

8 柳已青;《伍尔夫传》:凋零于水中的英格兰百合[N];安徽经济报;2006年

9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10 本报驻德国记者 刘华新;伍尔夫当选德国总统[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4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爱琳;论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燕;论伍尔夫在《海浪》中的生态意识[D];山东大学;2012年

4 王慧;从赛普蒂默斯解析弗吉尼亚·伍尔夫[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5 杜扬晨;伍尔夫在《远航》中矛盾的帝国主义情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蔡玮;失落中的探寻与怀疑[D];浙江大学;2010年

7 赵茜;伍尔夫小说的象征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马亭亭;弗吉尼亚·伍尔夫新论[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李成凤;寻求和谐[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许春芳;疯狂及其隐喻[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生命之珠与空心圣徒——伍尔夫和迪拉德同名散文《飞蛾之死》生命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1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41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5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